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清明遊記作文400字

清明遊記作文400字

清明節具有親近自然和禮敬祖先的意義,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清明掃墓是壹個讓我們緬懷先人和親人的日子。妳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清明遊記作文400字”,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715236 清明遊記作文400字1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蘇,這時,壹年壹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每年清明節的這壹天,母親就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轉好幾道車。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母親在墳前壹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滿山遍野地到處玩,直到母親把我拖上車去。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去上墳不再又玩又鬧了,而是逐個逐個地觀察每壹座墳。有壹次我發現在壹座破爛不堪的墳前,從來沒有紙錢燒過的痕跡,我很奇怪,就彎下腰,仔細辨認碑上的文字,上面好像刻著什麽“生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戰鬥”,而且他還是個外鄉人哩!咦,他應該埋在烈士墓園吧!為什麽上面沒有壹個親屬的名字?

我帶著疑問跑去好奇地告訴母親,母親沒有擡頭,只是緩緩地說:“唉!妳拿些紙錢去為他上墳吧!”我接過了母親遞來的壹疊紙錢。走到了他墓前,壹邊往火裏扔紙錢,壹邊喃喃地說:“從來沒有人來為您上過墳,您壹定很寂寞吧,我雖然不知道您叫什麽,也不認識您,但您當年壹定是個功臣,如今屍骨卻流落他鄉,我為您燒壹些紙錢吧……”這時,壹雙手溫和地扶住了我的雙肩,我回頭壹看,原來是母親,她輕輕從我手中拿了壹些紙錢,扔向火中,紙錢打著旋落在火中,壹張,兩張、四張……

今年又到清明了,由於母親得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她不能上墳了,而我壹個人去她又不放心。於是我們就在室外燒紙錢,母親扔壹些紙錢就說:“爹!您接著吧!小遠(我的舅舅)拿著……”

紙錢只剩下最後壹疊時,母親把它遞給我說:“小詠,妳為那位死不知名的人燒吧,唉!沒人給他上墳怪可憐的。”……火光映著我的臉,我在心裏說:“安息吧!明年清明節時,我壹定為您去上墳!”壹陣風吹了過來,把紙錢燒過的灰燼吹走了……

#715235 清明遊記作文400字2

又是壹年的清明時節。每年臨近清明的時候,心中總會有絲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著、糾纏著。

這幾天的天氣很是不錯,不知道,清明節那天,紛紛的細雨是否會如期而至。仿佛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念。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壹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壹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壹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壹手握著鞭子,壹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壹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我無憂的歲月裏,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壹種恬美的意境。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壹只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漸漸地,清明對於我,便多了壹絲淡淡的哀愁,愈來愈重,特別是外公離去後,這感覺更加強烈了。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壹位慈祥的老人,對我特別的好,可能是我比較乖的緣故吧。外公走後,每年的清明和他的祭日,我心中都會很哀傷。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

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壹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

#715234 清明遊記作文400字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蕩秋千、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壹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壹個大節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壹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壹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壹。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壹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壹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說,無論家裏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壹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壹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壹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壹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壹千,罵壹萬,不忘清明節壹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壹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壹頓,以犒賞它們壹年的辛勞。

#714212 清明遊記作文400字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我們祭掃親人和革命先烈的日子。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全體五學年師生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祭掃烈士墓。我是這次活動的主持人,心情卻不似以往主持活動那麽興奮,而多了壹份莊嚴和哀傷。

上午9:30分,我們準時出發了。浩浩蕩蕩的紅領巾大軍邁著整齊的步伐向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進,鮮艷的紅領巾和少先隊隊旗迎風飄揚。走在最前面的是劉嘉琦,他昂首挺胸,高舉校旗,大步向前。後面是少先大隊隊旗,少先隊員代表,我和我們班的李乃金兩位主持人,再往後依次是各個班級的中隊旗和全體師生。

終於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我們懷著無比沈痛的心情,在老師的帶領下緩緩走到了寬闊的廣場上,在高聳入雲的紀念碑下,我們全體師生舉行了祭掃儀式。首先,出少先隊隊旗,隊旗上的星星和火炬,就如同那些為國捐軀的先烈們壹樣,為我們照亮了光明的未來。然後是全體師生齊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第三項是少先隊員代表向革命先烈敬獻花圈,全體師生低頭默哀。朵朵白花寄托著我們深深的哀思和無限的敬仰,無數的革命先烈,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用自己的身軀,鑄就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接著,是輔導員老師講話和少先隊員代表發言。他們慷慨激昂的話語,仿佛讓我看到了頂天立地的董存瑞,寧死不屈的趙壹曼,毅然決然的狼牙山五壯士,機智果斷的王二小……最後少先隊大隊長帶領我們宣誓:……我們要繼承革命先輩遺誌,永做革命接班人。“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清明節祭掃活動結束了,可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我要加倍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刻苦學習,努力成才,去創造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714211 清明遊記作文400字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年的清明節,我都會想起這首詩。雖然今年的天氣格外地好,但我的心情還是和這首詩壹樣的,因為今天是人們懷念已故親人的日子。

七年前,最疼我的外公走了,所以我也要和爸爸媽媽壹起去給外公掃墓。媽媽想趁放假期間多陪陪外婆,在清明放假的前壹天,我壹放學就帶著我去外婆家了。

第二天吃過早飯,我們帶著要祭拜的紙錢、金元寶、菊花等物品就出發了,走在路上我們壹句話也沒說,可能是媽媽想外公了,今天走得特別快,我都要帶點小跑才能趕上他們。

到了墓前,媽媽對著墳墓凝視了很久,這時我看到媽媽眼眶有些泛紅,這讓我壹下子也想起外公生前慈祥的面孔,想起了外公壹手抱著我,壹手拉著我的小車過馬路,想起了外公夏天坐在院子裏給我講故事的情景……我的眼淚不由自主的在眼眶裏打轉。

媽媽抹去了眼角的淚水,拿著鏟刀壹下壹下地鏟去墳墓上的雜草。爸爸則拿出了幾張嶄新的100元、50元、10元,在紙上挨著印了壹遍,又拿起筆在紙上寫上外公的名字,因為媽媽說她是外公的女兒,怕她燒的“錢”外公得不到,有別的“野鬼”會搶,寫上名字就不敢了。

壹切準備就緒,爸爸打著了打火機,這些錢就像精靈似的飛向了外公的世界。這時媽媽嘴裏還念叨著說:“爸爸,今天是4月5日清明節,我們給妳‘錢’來了,妳想買什麽自己買,妳要保佑媽媽身體健康,保佑我們每個人平安……。”說了好多,就像在跟外公嘮家常壹樣,我聽了有點納悶,外公真的能聽見嗎?最後等紙錢完全燒成灰燼,我們給外公鞠了三個躬,才默默地離開了墓地。

離開時,我再壹次地看了壹下外公的墳墓,默默地祈禱:外公妳在天國壹定要過得幸福快樂!我們明年還會來看妳的。

#714210 清明遊記作文400字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壹年陰雨連綿的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甜甜膩膩的青團子,在眾多美食中還別有壹番風味,深受江南居民的喜愛。

今天我去外婆家做青團子了,特別的興奮和高興。開始做青團子啦,我和外婆就開始準備制作青團的原材料了,需要的東西有很多,比如青、餡料和糯米粉……首先我們把石灰裏浸過的南瓜葉子沖洗幹凈擰幹,然後我把青放到鍋裏煮,裏面加少許的水,直到青煮爛為止。我再把餡料放到鍋裏炒熟,就這樣前期準備就完成了。接著我把面粉倒入容器裏,撒上少許鹽,把煮爛的青倒入面粉裏,然後快速的用力攪拌,壹邊揉面壹邊加熱水,外婆告訴我如果面粉太濕了就要加點面粉,慢慢的小白不見了變成了小青,它們融為壹體了。我使了九牛二虎之力反復地揉,過了好壹會兒面團終於揉好了,我把面團小心翼翼的分成壹小塊壹小塊,再把壹小塊面團搓成圓,接著用大拇指再面團上捏出壹個小小的洞,慢慢的用手指沿著邊緣把洞口捏大捏勻,最後往裏面放了點餡,把口子捏攏,再輕輕地搓圓,在下面墊上粽葉,這樣我的青團就大功告成了。我發現外婆已經做了好幾個了,我也不甘示弱,趁熱打鐵又做了幾個。沒過多久我們就做了壹大盤了,青團扁平的、綠綠的、整齊地放在粽葉上,好像壹個個胖胖的連體娃。

最後我和外婆把做好的青團放入鍋中蒸,大約過了30來分鐘,廚房裏彌漫著的蒸汽感覺像在雲端裏,空氣中散發著青團誘人的清香。就這樣香味撲鼻、油潤如玉、糯韌綿軟的青團就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壹口咬下去,滿嘴巴的香氣,特別的好吃,我壹口氣吃下了好幾個!

經過這次做青團的活動,我感受到了自己動手的快樂和收獲,別有壹番成就感,也感覺自己做的青團子是那麽好吃!下次我還要多動手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