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風景區位於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交通便捷。全區以“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獨特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崛起於旅遊市場。沙家浜風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華東地區最大的生態濕地之壹,已建成革命傳統教育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紅石民俗文化村、蘆葦水陸迷宮、美食購物區等功能區域和竹林幽徑、阡陌葦香、柳堤聞浪、隱湖問漁、雙蓮水暖等壹批景點。
沙家浜原名橫涇鄉,在常熟城南,曾是著名的新四軍抗日遊擊根據地之壹。
2013年4月11日,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通過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被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17]
尚湖風景區
尚湖風景區位於常熟古城西,虞山之南,是國家級太湖風景旅遊區的壹個組成部分,建有荷香洲、桔香洲、桃花洲、楓林洲、鳴禽洲、漁樂洲、煙雨洲等7個景點。以其優良的生態環境於2010年入選“中國十大休閑湖泊”。
尚湖在當地也稱為“西湖”,或者“山前湖”,水面面積有800公頃(1200畝),相傳姜太公呂尚居住在常熟虞山時,曾在此湖釣魚。後人取名“尚湖”,以資紀念。
虞山景區
位於常熟市,由虞山、尚湖組成,是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和石景、寺觀園林著稱的山水風景名勝區。辟辛峰、維摩旭日、劍門、興福寺、尚湖、小石洞等6個景點,其中以辛峰、劍門為主景點。景區面積29.71平方公裏,保護區面積19.94平方公裏。虞山是全國聞名的常熟勝景,古稱烏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讓國南來建勾吳,去世後葬此山,遂改名為“虞山”。山由泥盆紀的五通砂巖和誌留紀的茅山砂巖構成。磊坷多石,形成奇石危崖,峻拔巍峨的山嶽景色,加之南面有與山平行的尚湖,山水相映景色優美。峰巒回環,林木蔥郁,山間山麓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觀。全區自然景觀多崖、洞、泉、林。有劍門奇石、拂水晴巖、拂水雙橋、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澗、桃源澗、興福桂栗林、寶巖楊梅林、桂香園桂林等。人文景觀多寺、臺、亭、墓。有齊梁興福寺、南宋維摩寺(今擴建為維摩山莊)、梁昭明太子讀書臺、南宋辛峰亭。商周以來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清代文壇宗師錢謙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畫聖”王石谷墓、兩朝帝師翁同和墓、小說家曾樸墓等。名人墓眾多,是常熟勝跡的壹大特色,標誌著常熟歷史文化積澱的深厚與輝煌。[18]
虞山公園
江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其南部與尚湖相依,湖光山色,交相輝映。這裏不僅森林景觀獨具特色,而且文脈史跡極為豐富。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區的重要景區之壹,1989年3月,經國家計委和國家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名聞遐邇的江南旅遊勝地。
寶巖景區
位於虞山南麓寶巖灣,臨湖依山,空氣清新,為天然氧吧。園內千年古剎寶巖禪寺,香煙繚繞,周邊竹海環抱,楊梅茂盛。民俗“看楊梅,燒蒔香”傳承至今已達900多年。景區內尚有小雲棲寺、石洞冷泉、連城石壁、帝師園、虞山印象和生態科普館等展示虞山人文與自然資源的新老景點多處。
亭臺樓閣
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壹,位於常熟市區以東
辛峰亭
古裏鎮。 藏書樓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彜古印兼收並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為珍愛壹臺鐵琴和壹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樓主瞿氏數代藏書,綿延二百多年,給後人留下了壹筆豐富的文化遺產。1991年12月,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開館。
辛峰亭
位於常熟虞山東嶺之巔,為虞山上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南宋嘉泰初名“望湖亭”,後更名為“極目亭”。明初廢。嘉靖年重建,取名“達觀亭” 又廢。萬歷間再重建,因地處城之西,取名“辛峰亭”。現存亭形為重檐六面樓閣式,黃墻黛瓦,高聳於山嶺之上,為虞山上著名景觀。
興福寺
興福禪寺
破山寺,又稱興福寺,號稱江南四大名剎(杭州靈隱寺、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常熟興福寺)之壹,位於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鹹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唐常建有《破山寺後禪院》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方塔
常熟古城標誌性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教興福寺塔,原名“崇教興福寺塔”,俗名方塔,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當時有僧文用提出“茲邑之居,右高左下,失賓主之辨,宜於蒼龍左角,作浮圖以勝之。”縣令李之善其說,逐令建塔。方塔與園內的古井、古銀杏並稱為“方塔三寶”。
方塔雖建於宋代,仍沿襲唐代方形樓閣式木塔的形制。塔為四
方塔
面九層盔形頂 磚木結構,逐層遞收,立面的輪廓吳拋物線狀。面闊三間,明間設門洞,底層為拱圈形,其余均為壺狀、每層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撐,每邊設幾何形欄桿三扇,曲線柔和流暢。從平地到剎頂總高67.14米。
讀書臺
讀書臺位於虞山東南麓,相傳為六朝梁代明太子蕭統讀書的地方。今辟為公園。園中奇石突兀,古木參天,分為內外兩園。讀書臺在內園中央,上建“讀書臺亭”,亭內有文物石刻。全園結構,蒼勁而古樸,嚴整而疏放。
古典園林
曾趙園
曾園、趙園是相互毗鄰的原虛廓園、水吾園的合稱。兩園皆以水景環池而築,參差錯落,布局得體,以水景取勝;各個方向均成對景,又處處借景虞山,水光山色,成為江南古典園林中獨領風采的佼佼者。並傳承了常熟園林借景虞山、人文濃郁的藝術特色。
拂水山莊
拂水山莊古典園林,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壹顆珍貴的藝術明珠。拂水山莊是典型的中國古代私家園林建築,為東南文宗錢謙益的私家別業,也是他與江南才女柳如是愛情的見證。山莊四水環抱,曲廊回繞,亭臺樓閣,錯落別致,壹副古樸素雅的古建築群落,浮於煙水之中,優美畫卷躍然眼前。
梅李聚沙園
聚沙園位於梅李中心鎮區東側,占地面積55668平方米,因全園主體為始建於南宋的“聚沙百福寶塔”而得名。園內亭臺水榭,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百花吐艷,是旅遊愛好者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園內設有平山聽泉、梧桐踏月、濠濮間想、古木清風、聚沙塔影、荷浦熏風、曲徑寒梅、梅李風雲以及名家碑刻回廊、名勝古跡展廳、中***常熟縣委重建的常熟人民抗日武裝紀念碑、健身中心、茶座等旅遊景點和休閑場所,可謂集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休閑遊覽多功能於壹體。
翁同龢紀念館
翁同龢紀念館坐落在常熟古城區翁家巷門,系由翁氏故居修繕辟設而成,並於1991年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翁氏故居是壹所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築風格的官僚住宅,翁同龢在這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其中的主體建築“彩衣堂”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古墓
仲雍墓
仲雍墓
位於虞山東麓,是常熟有歷史考證的最老古墓,距今約有3000余年1956年10月18日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仲雍,又名虞仲,為殷末周族領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為避位與兄泰伯同奔南方(今無錫、常熟壹帶),並“斷發紋身”,與民同耕,立為句吳,泰伯無子,由仲雍繼位,成為吳君,歿後葬於常熟烏目山,烏目山因而改名為虞山。
仲雍墓墓門在山麓下,為乾隆年間所建,刻“敕建先賢仲雍墓門”,其後為“清權祠”,專祀仲雍。第二道牌坊橫額“南國友恭”,背刻“讓國同心” 再上面的牌坊橫額為“先賢虞仲墓”,背刻“至德齊光”,均建於乾隆年間。墓穴留有三塊墓碑,居中者書“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為明代遺物。
言子墓
位於常熟虞山東麓。言子,名偃,字子遊,常熟人,曾到魯國就學於孔子,勤奮好學,以文學見長,學成南歸,道啟東南,被尊為“南方夫子”。
言子墓初建於西漢,經歷代修建,乃有今日宏大規模。墓門面對北門大街,墓道延伸至半山腰,長達142米,自下而上有牌坊三道,均有匾額柱聯,第三道牌坊為雍正江蘇布政使額書“南方夫子”,墓道還有石亭三座、有康熙禦書橫額“文開吳會”等。1956年10月18日言子墓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常熟市美食小吃
常熟有十大名菜(叫化雞、百汁西露筍、出骨刀魚球、幢鍋油雞、清湯脫肺、芙蓉蟹鬥、出骨生脫鴨、松樹草油、響油鱔糊、起油豆腐湯)和八大名點(冰葫蘆、盤香餅、栗子羹、炒血糯、山藥糕、扁豆酥、印子糕、炸元宵),還有醇香四溢的桂花酒。其中以酥嫩鮮美的叫化雞最為著名,您可到其發源地,位於興福寺附近的著名的王四酒家品嘗正宗的口味。
此外,當地人用血糯米做的各種甜點心,味道不錯,也值得壹嘗。
作為江南水鄉,到常熟嘗河鮮,品陽澄湖大閘蟹,乃是人生壹大樂趣。
常熟特產虞山綠茶“十裏青山半入城”的常熟虞山,不僅風景秀麗,充滿詩情畫意,而且盛產碧綠清爽、香氣四溢、有養氣頤神之功效的各茶:虞山綠茶。在虞山頂上,有座奇石林立、狀如刃劈斧砍的山峰,名叫劍門,周圍山勢平坦,種滿壟壟茶樹。因其面向碧湖,空氣清純,每年“谷雨”前後,茶樹長出嫩芽,及時采摘,精工焙炒,制出馳名中外的高級綠茶,故又稱劍門綠茶。解放後,專門成立了虞山林場,進行統壹管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扶植下,進行科學栽培,虞山茶樹更加郁郁蔥蔥,碧綠鮮翠,加之,炒培技術不斷改進,茶葉質量直線上升。現在由虞山林場經營的茶廠所生產的正宗虞山綠茶,飲譽四海。
叫化雞叫化雞又名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虞山之麓有壹乞丐,宰雞去內臟後,因無鍋竈,遂塗上山泥,置火堆中煨烤至熟,去泥殼而食,味極鮮美。“叫化雞”由此得名。民國9年,山景園名廚朱阿二,選地產“三黃”(黃羽、黃嘴、黃腳)母雞,配以雞肫、鮮肉,火腿、香菇等為填料,用荷葉包裹,並改進塗泥等制作工藝,講究火候,煨熟去殼,不失原形,裝盆淋上麻油後,隨附芝麻甜醬和蔥白段蘸食。因皮色金黃,香氣四溢,肉質酥軟肥嫩,腹藏配料適口,色香味俱佳,聲譽不脛而走。該菜於1983年獲江蘇省商業廳名特產品證書,並被列入《中國菜譜》。
桂花栗子在風景秀麗的虞山腳下,盛產珍品虞山桂花栗。常熟素有栽種桂花樹的習慣,每到中秋時節,家前屋後桂花盛開,村村寨寨濃香撲鼻。這時栗子也漸漸成熟。桂花栗子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和糖分,營養價值很高,既能亦生吃,可煮熟吃,生食香甜脆嫩,熟食則甜糯細膩,滿口桂香。若把它做成花栗羹,便是壹只香甜爽口的佳肴;若用它燒雞,則雞爛栗酥,味道入骨,是老少佳宜的名菜。
無尻螺螺為介屬生物,可以佐餐。天下所有的螺都有尻,而唯有常熟興福寺前潭中之螺,卻是天然無尻,這是壹件奇事。明龔立本《松窗快筆》雲:“破山壹禪師出外歸見諸徒煮螺,盡搗去,禪師捧螺持咒置澗中,螺俱復生,至今澗中有無尻螺焉。”由此可見,數百年前便有此螺,並形成了美妙的傳說流傳於民間,而為什麽唯有此潭會生存這種無尻之螺,它的謎,有待於生物學家進壹步研究、探討。
滸浦黃花魚座落在長江口的滸浦鎮,盛產味道鮮美的黃花魚。每年農歷三四月間,百花盛開,風和日麗,滸浦港漁船雲集,人來客往,好不熱鬧。隨春而來稱之“百日黃”的黃花魚上市了。黃花魚是海鮮的壹種。每年春季,漁民出海捕撈,把活魚從網中撒入艙內,用鹽腌漬,因此又稱為鹹黃魚。人們買了這種魚,回家去鱗開肚,洗凈曬幹,可以久貯不腐,當作家常菜肴食用。由於黃花魚肥厚肉嫩,可以做出多種菜肴。除腌貯外,幹熏、糟漬、或整條清燉或切塊紅燴,都鮮美可口,是常熟群眾十分喜愛的海鮮之壹。
綠毛龜綠毛龜,觀賞動物,成為案頭別致擺設,特別是用白瓷缽盛清水養之,其毛更顯碧綠可愛,令人賞心悅目。 綠毛龜原產於虞山山澗之陰蔭處。秦淮海詩雲“ 龜藏坎水毛皆綠 ”。龜以象牙色底板,白頭朱目者為貴。飼養者,必勤加洗刷,水用淡水或澗水,若遇漂粉水,毛必脫爛。春暖自壇中取出,夏初日食魚蝦。至冬初即冬眠,當入壇或缸內,不食不動,來年清明取出,每器容壹頭,壹器多容則傾軋而禿毛不長。
河豚魚常熟長江口區,除盛產鰣魚、黃魚、刀魚等美味海產外,還能捕到壹種形如滾筒、眼小肥實的河豚魚。 此種海產品雖然鮮美無比, 舊時有“吃了河豚百樣無味”之說,但吃時千萬要小心謹慎,切莫粗心大意。因為此魚腹中有劇毒,其脊血、鰭尾、肝臟等處,都藏有毒汁,俗語有吃河“拼死豚”之戒。因此在食前,必須請有經驗的老師傅將魚腹內臟揀清,洗凈,然後用油煮煎,再放入佐料反復燒煮,更燒得肉爛皮酥,方可食用。為了防止中毒,最好在吃魚前燒煮壹鍋“ 蘆根湯 ”以備解毒之用。總之,食用此魚,必須特別小心,嚴防中毒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