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詢問我們國家的情況?

這壹點從主食的結構也可以看出來。中國南方氣候炎熱潮濕,稻米豐富。因此,大米是主食。北方氣候相對幹燥寒冷,適合小麥等農作物的生長。因此,面粉是主食。

山西人可以吃醋,這是“西方酸”之首。吃飯前,他們通常先帶上醋瓶,每個人喝三勺醋來“解饞”。改革開放前,每年春節,其他地方都會供應壹些好酒,但太原的油鹽店都貼了壹張紙條:“供應老陳醋,每戶壹斤。”有人來向女孩求婚,母親首先問:“他家裏有多少酸菜壇子?”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厚。此外,福建人和廣西人喜歡吃酸筍,酸筍越酸越能顯示出制作方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的,酸筍燉雞是壹道傳統菜肴。

為什麽山西等地的“西方人”喜歡吃酸的?打開中國地圖,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地區的土壤和水,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含有大量的鈣。因此,他們的食物中含有更多的鈣。這樣,通過飲食,很容易導致鈣在體內沈積並形成結石。這壹地區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逐漸養成了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和東北的朝鮮族居民喜歡吃辣。中國有句話叫“貴州人不怕吃辣,湖南人不怕吃辣,四川人不怕吃辣”。貴州人壹生中吃過很多辣椒,包括朝天椒和野山椒。在川北,我聽說有壹種辣椒不能自己吃。它用壹根線掛在爐子上。湯煮好了,辣椒在湯裏涮壹下,辣得不得了。因此被稱為“涮涮辣”。如果說四川的“麻辣燙”聞名全國,那麽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川菜名吃,它就不是“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稱四川婦女為“四川姐妹”外,還稱她們為“辣妹”,這大概是基於這壹點。

辛辣食物習俗大多與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沿海,東北朝鮮族當地氣候潮濕多雨,春季常濕冷。四川雖然不在東部,但地處盆地,更加潮濕多霧,壹年四季很少見到太陽,所以被稱為“蜀狗對著太陽叫”。這種氣候使人的體表濕度等於空氣飽和濕度,使汗液難以排出,從而使人感到無聊和不安。時間長了,很容易導致人們患上風濕病、寒邪和脾胃虛弱。吃辣椒會讓妳全身冒汗,當然,汗水可以很容易地排出。常吃辣椒可以驅寒祛濕、健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益(對當地人而言)。此外,東北地區吃辣也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辛辣食物可以驅寒。在國外留學時,魯迅也有吃辛辣食物禦寒的習慣。

中國的北部是內蒙古高原。過去,新鮮蔬菜對北方人來說很少見。魯迅先生說“膠東的白菜運到北京,所以用紅頭繩捆起來倒掛在水果店門口,當時叫‘塑料菜’。中國北部地區位於溫暖潮濕地帶,有許多寒冷和幹燥的季節,溫和多雨的夏季和全年高溫。在過去,即使是少量的蔬菜也很難過冬,同時,他們也不願意暫時“揮霍”這些蔬菜,所以北方人腌制它們,慢慢“享用”。因此,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鹹食的習慣。

人們都說蘇州菜甜,但事實上,與無錫菜相比,蘇州菜只是清淡。無錫炸鱔糊裏有很多糖,包子的肉餡裏也有很多糖,北方人根本吃不到。廣東、浙江和雲南的大多數居民也喜歡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與北方相比,蔬菜壹年多種幾茬。南方人被糖包圍,自然養成了吃甜的習慣。並不是說北方人不喜歡甜食。只是糖在過去很少見,所以他們不得不用“鹹”代替“甜”來調整口味。雖然現在北方不缺“糖”,但口味壹旦形成,也不是壹朝壹夕就能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延續,這種鹹與甜的相對趨勢會減弱。

當然,“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只是壹個籠統和相對的說法。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各地的飲食習慣千差萬別,甚至在某些地區也是如此,這也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風俗和個人習慣有關。

敘利亞飲食

敘利亞飲食主要是歐洲烹飪和東方香料的結合。敘利亞烹飪對其他阿拉伯國家影響很大。它是阿拉伯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敘利亞的傳統菜肴主要是豆類、肉類、蔬菜和水果,大量薄荷、芹菜、檸檬、大蒜、洋蔥和橄欖油被用作烹飪和準備的配料。肉類烹飪是獨特的,燒烤和燉肉在阿拉伯世界都很有名。它在做餡餅方面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煎餅是敘利亞人的主食。西洋參必不可少。

每頓飯通常都有涼菜、各種沙拉,用精致的餐具盛出,並配有酸奶、阿拉伯芹菜、橄欖油、黃瓜和西紅柿。晚餐是烤肉和阿拉伯米飯,燉肉、米飯和幹果。飯後有香甜濃郁的紅茶或阿拉伯咖啡,然後是水果和冰淇淋。餐後還有各種各樣的甜食,如主要由幹果和蜂蜜制成的Bakaramen和裝滿奶酪和冰淇淋的Harawat Al Ju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