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不計其數。
“食物”的力量是強大的,何況是“美食”;“美食”的影響力是深遠的,何況是有創意、有情懷、有相貌的美食。
如果馬橋只能選擇壹樣東西名垂青史,那肯定是馬橋餛飩。
吃壹碗馬橋餛飩,不在於找個富麗堂皇的大店,而在於小館子。最好在路邊。推門進去,風韻猶存的大嫂坐在門邊,飛也似的裹餛飩。手裏忙乎著,嘴裏不閑著:“吃什麽口味兒的?青菜、芹菜,還是白菜、薺菜、韭菜?”
農家菜的大聚會,演練著各種土地帶來的清香、鮮脆。加上馬橋餛飩的“獨家秘笈”,成就了壹個美食青史。
與北方人不同,靖江人愛吃餛飩。為什麽愛吃,作者也就不在此饒舌了。總之有壹點,靖江長大的鵝幾鋁鵝,誰沒在過年時裹過餛飩,吃過餛飩呢!
馬橋餛飩,獨樹壹幟,成為靖江的地理美食標誌,功勞歸誰?應該是位蘭心惠質的女子吧,細膩,講究,多情!還必須厲害,能夠堅持原則,將秘笈刻板成規矩,壹代代傳承下來。
秘笈是什麽呢?也是來自大江的饋贈——壹只蝦。羅氏蝦基圍蝦就別談了,這些土鱉,在江邊老饕們的美味清單裏,根本見不著面兒。蝦,壹定是齊白石的那只蝦,壹定是通體透明、江南般精巧玲瓏的那只蝦。
馬橋餛飩以豬肉青菜、韭菜和薺菜餡為主,外加三鮮餛飩,基本每個餛飩裏都有壹只淡水蝦!餛飩皮薄。有顧客喜歡皮子幹壹點兒,有的則喜歡軟爛點兒,各取所需,知會廚子壹聲即可。蔥、鹽、味精、少許醬油和胡椒粉做湯,最好有豬板油,肉香豐腴,菜香燦爛,成就了極品餛飩。
餛飩之稱謂,或可加上“小”,小餛飩。意為不登大雅之堂,也為體量小。飯店經營逐利為本,小餛飩小餛飩,小了才名副其實,又有賺頭。馬橋餛飩卻不,依然大大咧咧,像個農婦壹般膀大腰圓,有菜有肉有壹只蝦,分量足。壹兩碗餛飩吃過,縱使壯漢子,也可以當壹頓正經午餐了。
馬橋餛飩名氣大了,自然有了徒子徒孫,有了正宗的不正宗的分店、分館,天女散花般盛放在靖江的各個角落。老饕們自有原則,依然會驅車十幾裏,趕到馬橋,跨進心儀的小餛飩店。
還是那位女店員,新紋了眉毛,有點得意,又有點羞澀,頭也不擡,十指翻飛……壹個個肉嘟嘟的馬橋餛飩列隊成兵。品種還是那幾種,百十年來變化不大,時光仿佛停留於此。店裏人聲鼎沸,嘶溜嘶溜吸餛飩聲、喝湯聲此起彼伏。
“青菜韭菜三鮮餛飩三碗,都是大碗!”老饕們嚷壹聲,鍋竈間裏應壹聲,無數四季的傍晚,便在壹碗餛飩的翻滾裏,雲蒸霞蔚,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