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不離酸”是流行在侗族民間的俗語,說的就是侗家飲食離不開酸的特點。侗家的酸食不僅有蔬菜,還有豬肉、牛肉、鴨、魚、鵝,用壇腌制。家裏來了客人,他們拿出用糯米釀制的苦酒(微甜並不苦)和腌制的肉食,是侗家最熱情的表示。
侗家食用的酸水是自制的。酸水的制作是這樣的:將幹凈的淘米水倒進壹只放在竈塘邊的瓦甕,三五天過去,便會變成酸水,它帶有糯米的香淳,用這些酸水煮菜,令人胃口大開。侗族家家戶戶都有酸壇,酸壇有陶壇、木桶。素酸壹般用陶壇,葷酸用陶壇、木桶都行。逢上貴客光臨,取出陳年腌品,醇香可口,味道獨特,是待客的上等菜肴。
侗家腌酸不論季節,壹年四季常年不斷,三月青菜長得快,可腌青菜;八月禾花魚肥,可腌肥魚;秋日可腌鴨;春節宰豬可腌肉……因此,侗家的桌上從來“不離酸”。
侗族美食小吃推薦:
1、牛癟
清涼可口,大開腸胃,食欲大增。侗家人說:牛吃百草,百草入藥,人吃了牛癟,可防病治病。確實這裏的侗族群眾個個身體強壯、健康。用同樣的方法,亦可將山羊制成羊癟,羊癟又別有壹番風味。
2、泡湯
侗族群眾過節、辦喜事殺豬時,要請客人來吃飯,這壹餐稱為吃“泡湯”。吃“泡湯”要炒壹道特殊的菜。主人割下幾斤豬肉和豬肚子、大腸、小腸、心、肝、肺等各種內臟的壹部份,用水煮,再切,然後用辣椒炒,配上生姜、大蒜等香料,最後倒入豬潮血煮沸。客人來吃“泡湯”,豬肉和各種內臟都吃到,表示主人對客人的尊重。
3、三江牛肉幹
三江縣山多地少,牧草豐富,適宜發展肉牛,加上侗、苗族素有愛牛敬牛的優良傳統,以牛存欄多少來證明自己富有與貧窮,因而,三江縣肉牛發展快。三江牛肉幹色美味鮮,其中以“橋牌”牛肉幹和”侗婆“牌牛巴幹最為出名。都是以優質的當地野黃牛牛肉為原料,采用歷史悠久的侗族民間方法烘烤而成。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實為送禮佳品。
4、三江油茶
三江境內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習俗,特別以侗族、苗族為甚,如草苗壹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來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來先喝油茶再吃午飯,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飯。侗家人喜歡喝油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喝油茶是侗寨民眾的早餐主要飲食方式,壹般還配有糯米飯,油茶泡冷米飯和糯米飯是三江傳統喝法。壹種科學的說法是,因為侗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區,侗族油茶能禦寒防病,還有生津解渴、提神醒腦、解除疲勞等功效。因其味微苦,所以又被稱為“侗族咖啡”。
5、侗家酸魚、酸肉
酸魚、酸肉的制法是:把備腌的魚、肉洗凈,去內臟,用鹽拌勻,腌泡三五天,取出讓風吹幹水氣,或烤幹,然後拌上甜酒、糯飯,再逐塊放入壇、桶內,上面再蓋壹層酒糟或糯飯,或加放壹些辣椒、生姜等佐料,最後壓實密封。壹般過三五個月,就可取出來吃了,有些腌品可以存放數十年,時間越長味道越佳。
侗族地區各地腌制酸魚方式各具特色,但大體都是以去內臟的鯉魚裹以蒸熟的糯米,拌著紅辣椒及香料層層鋪於壇中密封,數月後可取食之,月久更香甜。
別具風味的侗家酸魚,吃法也有多種多樣,可以生吃,亦可烘烤油炸,不同吃法就有不同感受。由於貴州侗寨多分布在高山深谷和交通不便的地區,侗家酸魚的美味曾是“養在深閨人未嘗”。
6、紫血
紫血是三江侗人民喜好的壹道特色菜。其制作是將豬、羊、鴨等動物內臟精華部分(心、肝等)用中火焙熟切成片,再拌入豬心血和香草配料,裝碟而成。它吃起來鮮、香,味道極佳。
7、螞蚱
三江侗族螞蚱食法,大多采取油炸的方法,這樣做出來的食物,不僅入口酥香。當真是下酒的好菜。而且營養豐富,具有美容強身的功效。油炸螞蚱就是侗家壹道非常有名的風味昆蟲宴,其酥脆爽口。
趁著妳還年輕,就應該多去感受壹些不同的風俗,品嘗不同的美食,不然人就這麽壹輩子,妳永遠在壹個小地方生活,會錯過太多的趣味。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很有意思,壹定要找機會去感受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