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鄭新:春節期間我應該給我的親戚送什麽?人們過去吃什麽?

鄭新:春節期間我應該給我的親戚送什麽?人們過去吃什麽?

今天,日歷網邊肖為您帶來新年走親訪友帶什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和邊肖壹起看看。

說到六七十年代,不算太遠,也不算太近。現在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六七十年代是怎麽過去的,但是去過的人壹定記得很清楚。今天就來說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走親戚。其實邊肖隱約記得,鄂好像買了壹堆肉,壹包紅糖,其實好像也沒什麽。其他地方呢?我們來看看吧!

1.豬肉、餅幹、水果和糖果

我出生在河南中部的壹個農民家庭,直到六七十年代我什麽都不記得了。當時還是人民公社,物質資源匱乏。在我們當地,年底到除夕期間,已婚女孩有給父母送禮的習俗。所謂送禮,就是去菜場割下1多斤豬肉,送給她家,以示孝心。這個時候,娘家會回贈壹些鞭炮,供外甥女家在除夕和春節燃放。這壹習俗壹直沿襲至今,仍在流傳。發生變化的是交付的肉類重量的變化,以及肉類的多樣化。值得壹提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收入的增加,壹些已婚女性為了省事或外出工作不能回老家,每年過年都會給父母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孝敬”費。這幾年每到春節,老婆都會給婆婆500塊錢。取消壹些繁瑣的禮儀,讓老年人可以靈活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

當時春節期間,由於市面上食品單壹,親戚朋友之間相互拜訪,只帶了壹些餅幹、零食、糖果等禮物。記得我七八歲的時候,有壹次,大年初二,我媽帶著妹妹和弟弟去外婆家玩。奶奶見到我們非常高興。問候她媽媽後。奶奶用她粗糙而堅定的手牽著我的小手,去裏屋打開盒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來,用細繩子系好,用紅紙蓋上。感知告訴我裏面含有非常美味的水果。還沒等我奶奶遞給我,我就迫不及待地從她手裏“搶”了過來。“妳這只貪吃的小貓,閉上妳的嘴,給妳的妹妹和弟弟壹些。”現在回想起來,奶奶鼓舞人心的聲音充滿了愛。我姐姐比我大六歲,我哥哥比我大三歲。看著我手裏拿著好吃的,我丟掉了過去的愛和遷就,把手放在我面前。冉彥成了壹個下層階級的人,等待著我主人的施舍和禮物。那時,當妳咬壹口時,糖漿會從甜美的水果中流出,讓妳感到快樂。吃完後會把手指留下的糖漿吸幹,怕浪費。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去外婆家吃水果,已經成為了人生的回憶,成為了壹個時代!

2.黃糖、蛋糕、餡料和酒

當時去親戚家拿東西,壹斤黃沙糖,壹斤糕點,壹瓶餡料,壹斤當地農場煮的酒。這是最好的禮物。我用廢紙卷了壹個塞子當瓶蓋用。壹般不能吃親戚帶的東西。留著以後探親用。

1968年,大哥串聯去廣東,嫂子生了外甥女,讓我去嫂子家替大哥報喜。父親借了二十根青黴油條,兩斤面,壹斤紅糖,放在壹個籃子裏,上面放著壹枚毛硬幣。我讓我姑姑和表姐帶路。根據規定,妳不能把這些東西帶回家。而是要加點東西帶回去,因為放了壹個多月的油條硬了,在路上

春節探親沒什麽好擔心的。比如大家平時最怕客人。雖然只能用壹碗蒸蛋招待客人,但是媽媽提著籃子去菜園,爸爸借兩個雞蛋。通常,遊客都是空手的。

3.桂圓,紅棗,金絲小棗,糖,餅幹,小特產。

我仍然記得我的童年。我出生於1968。我奶奶輩分高,很多親戚都來這裏。各種禮品都有,桂圓,紅棗,金絲小棗,糖,餅幹,還有壹些溫州的小特產。這些禮物數量很少。然後我們家會準備壹些零食,比如蓮子紅棗湯,桂圓雞蛋湯,銀耳湯,餛飩等等。如果親戚帶孩子,我奶奶也會給小紅包。任何來自農村的人都會在我家住幾天。我覺得那段時間是最幸福的。我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還有幾分錢買鞭炮。

其實每個地方的風俗都不壹樣,但總的來說,送點當時稀缺的東西最重要。其實更多的是壹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