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貴州從江5大特色美食~妳吃過幾種?

貴州從江5大特色美食~妳吃過幾種?

從江 旅遊 資源豐富,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高增鄉小黃村,被稱為“世外桃源”的高增鄉占裏村,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的往洞鄉增沖鼓樓;有貫洞龍圖壹望無際的十裏柑園,具有神奇療效的瑤族藥浴,四寨河遊樂園,都柳江黃金 旅遊 線,以及民族風情的各類 美食 ,下面給大家介紹下:

壹、漸漸消失的傳統雜糧---穇子米

穇子米流傳 歷史 悠久,是五谷雜糧的其中之壹,在民間,人們通常稱之為“穇子”,穇子米的其他書名與起源,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說法,只聞相傳於民間,“穇子米”---也許就是它的書名。

穇子米流傳已久,是壹種民間五谷雜糧,流傳於民間,在七八十年代裏,是從江縣加勉鄉幹部群眾的主食之壹,也是適宜加勉鄉生產發展的雜糧之壹,穇子米它可生長在丘陵山地高寒地帶,適宜氣候,管理單壹。穇子米為灰黑色,顆粒飽滿,質地較硬,可制成粥,口感潤滑,味道獨特,易於消化安眠,具備著壹定的營養價值。穇子米的成熟期與水稻、小米相同,有時還可提前收割。

二、燒田魚

燒田魚是從江苗、侗族最喜愛的壹道山野佳肴。侗族有句順口溜:“家有糧食千萬擔,不搞燒魚不下飯”。足見燒魚在侗家菜肴中的地位,它刺激食欲,增加飯量。燒魚這道菜最先是在田邊吃的。摘禾的時節,人們邀約上親友,帶上糯米飯、鹽和辣椒。大家到田裏壹邊摘禾,壹邊則放水抓魚找香料,張羅著燒魚。先找壹方平地燒起壹堆篝火,再用小木棍或竹條把剛從田裏抓來的鮮活的鯉魚從魚嘴直穿至魚肚,然後放在火邊慢慢地烘烤,不斷翻轉,使魚燒得金黃。然後拌著從田邊找來的野韭菜、折耳根(魚腥草)、大蒜、花椒、辣椒等作料而食,是壹道地道的綠色佳肴。

三、煨酒

煨酒甘甜可口,色佳液粘,是佳酒絕釀。之所以這麽好喝,是因為它的釀制方法特別講究。壯家煨酒是用糯米來釀制的。先是用糯米來泡水,待泡好以後,就用甑子來把它蒸熟成飯,放到大盆裏攪拌。待到飯涼以後,就在飯裏放甜酒藥,加上適量的水,並且把它攪拌均勻。而後,就把攪拌好的飯放到缸裏,放到火堆邊。

等壹個星期以後,飯得到了充分的發酵成酒。然後,過濾去酒釀,只要濃濃的酒液。接下來,就把酒倒進壇子裏去,放在火上小火慢慢煨開。煨開以後,就等酒到涼為止,把粽粑葉封上壇口,又用已攪拌好黃泥巴和火灰厚厚裹在粽子葉的外邊,不給壇子通空氣。最後把壇子放到地窖裏去。該酒存放的時間越久,濃度越高,酒味也越香。那些存放二三十年的老酒,色似濃茶,帶黏性,香甜可口。此酒酒精度約20度左右,性柔和、口感好,對腸胃無刺激,飲後不傷身體。

四、油茶

從江山高林密,上山勞作極易腹饑口渴。油茶不僅能飽腹且可生津解渴,因此,這裏的瑤、壯、侗等民族均有吃油茶的習俗。特別是瑤族和壯族,吃油茶十分講究。

居住在翠裏深山高芒地區的巴享支瑤族和雍裏壯族都十分喜愛油茶,甚至吃油茶成癮,壹日三餐都離不開油茶,地方流傳有“壹天不喝茶,身子要發痧”、“壹天不喝茶,不會把田耙”的順口溜,說明他們對油茶的鐘愛已達到依賴的程度。這裏的村民家家戶戶常年都備有供制作油茶的花生(或黃豆)、陰米(用糯米飯曬幹制成)、茶葉等。

從江瑤族和壯族人都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隨到隨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婦或女兒操作。四方形的火塘上,架著壹口鐵鍋,升起火,將茶油倒進鍋中,等鍋裏的茶油翻滾時,將曬幹的陰米放入鍋內,制成米花,米花炸好又炸黃豆或花生。然後在鍋內炒制茶葉,聞到香味後立即沖入冷水煮沸,再用漏勺過濾,味濃的油茶水即成。壹切準備就緒後每個碗裏放入壹勺油炸米和壹撮黃豆或花生,沖半碗油茶水,放入食鹽和蔥花就可以食用了。吃油茶時第壹碗要先遞給客人,以表敬意。幾碗油茶下肚,頓時覺得全身毛孔舒張,精神亢奮無比。油茶還可治療輕微的感冒、腹瀉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腦、解酒、消除疲勞的作用。

五、腌魚 腌肉

侗族人制作腌魚、腌肉從明代便開始流傳,相傳侗族人的祖先原以狩獵為主,但要講運氣,獵物時有時無,時多時少,有時多了吃不完,少了要挨餓。於是有壹位極富有智慧的先民想了壹個辦法,將吃不完的獵物切成小塊,與吃不完的米飯和辣椒裝入木桶,用樹葉等物蓋上,再用石塊緊壓,便又狩獵攆山去了。有時約十來天、半個月,甚至壹個多月時間返回,將存放在木桶的食物取出,那獸肉不但不腐不臭,吃起來味道還鮮美可口。從此,大家效仿,並不斷改進腌制方法,世代相傳,沿襲至今。於是,制作腌魚、腌肉也就成為侗族人的絕活,腌魚、腌肉也就成為侗民招待親朋好友的 美食 。

腌魚、腌肉可以直接食用,不需任何加工,原汁原味。也可用火烤炙,皮脆骨軟,味純留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