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鄉肥牛“肥牛”指分割牛肉選取的、適用於火鍋的特殊部位牛肉,肉色澤鮮艷,呈大理石花紋,口感細膩,入口綿潤,無肥膩感,營養豐富。 清真八大碗“八大碗”中有燉牛肉、燉雜碎,胡蘿蔔、長山藥、海帶、醋溜白菜、粉條、丸子、炸豆腐等,以八碗為限,靈活配伍。是回族居民婚慶、節日、待客的必備筵席。用料普通,流傳久遠,制作講究,風味獨特。 大麻七肉餅由大廠人楊景祿(別名“大麻七”)所創制,采用上好牛羊肉上腦,調好肉餡放在盆內“味”起來,等佐料與牛肉滋潤後再烙。肉餅皮薄如綿紙,肉爛如豆腐,肉餅半透明、皮薄餡勻、色澤金黃,面質軟和,不腥不膩,肉鮮細嫩,香軟適口,回味無窮。 烤肉宛由祖籍大廠縣大馬莊村的回族宛氏所創。牛肉溢油、蕩香、鮮嫩,有“賽豆腐”美稱。所選牛用西口產四齡半的閹過的公牛或只產過壹胎的乳牛,只選用上腦、尚頭裏脊等鮮純處,刀工技法、串法、烤法講究。吃時佐以糖蒜、瓜條、辣椒油和芝麻燒餅。 芝麻燒餅大廠的芝麻燒餅在京東很有名氣,各鄉鎮各村都普遍開有燒餅鋪。燒餅個大、層多、醬厚、芝麻勻。壹般是特制土爐竈,先烙後烤,火候勻,烤熟之後呈鼓包狀,趁熱食用,外酥裏軟,醬香芝麻脆。 油香中國穆斯林傳統食品。以熱水調和面、少量的礬、堿、鹽,制成碗口大小5分厚的圓餅,入油(香油)鍋內炸熟。有些地區也用發酵面加糖制成。被視為珍貴食品,只在宗教節日或辦喜事、紀念亡人時制做。 醬牛肉醬牛肉是回族的傳統美食,原料只用牛前腿的腱子肉。將牛肉切塊,洗凈。鍋內放水,水燒開後放入牛肉,燒幾個開兒後撈出,換上新水燒開,放醬、鹽、蔥段、姜片、大料、花椒、小茴香、肉料等,再將煮過的肉放入,燒開後改微火,約煮三小時。煮熟後,撈出晾涼即成。 糖火燒又稱缸爐燒餅,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使用,是大廠人常吃的清真風味早點小吃之壹,已有300多年歷史。其特點是用缸做成路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糖耳朵又名蜜麻花,是清真風味小吃中常見名品,因為它形成後形狀似人耳朵得名。蜜麻花棕黃油亮,直抵面潤松軟,甜蜜可口。 咯吱盒咯吱盒又名“咯吱合”、“咯炸盒”,是煎餅的深加工食品。京杭大運河通航後,從山東帶回酥脆的煎餅日久受潮,有人將煎餅卷成卷切成段下油炸,更香更脆,久不變質,遂成為陪伴船工遠航的美食,在京東壹帶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