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1849 10 10月4-1894 9月17),男,漢族,原名永昌,廣東廣府人,祖籍廣東省番禺縣龍道尾鄉(今廣州市海珠區)。他是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海軍軍官之壹,是清朝北洋艦隊致遠艦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經常對士兵說:“誰死了?希望我們死得好,死得好!”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1894),任巡洋艦致遠號艦長。1894年9月7日,17在黃海海戰中英勇犧牲,被追授少保親王稱號。光緒皇帝的挽聯寫道:此日人間淚滿,有強大的海軍力量。
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民群眾創作了《甲午風雲》、《英雄鄧世昌》、《甲午海戰》等許多文學、影視、戲曲作品,歌頌他的英雄壯舉。還有很多紀念館用來紀念,致敬,悼念。
2.丁常茹
丁(1836—1895),原名丁顯達,安徽合肥石頭鎮人。清末將軍任北洋水師提督。
明初,祖先從鳳陽遷到廬江。同治四年(1865),遷至潮縣王朗中村。早年加入太平軍,後加入湘軍。不久,隸屬李鴻章淮軍,參加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官名為提督。光緒五年(1879),李鴻章調任北洋水師。
光緒七年(1881),率領北洋水師官兵200人前往英國,乘坐巡洋艦“朝永”號和“洋威”號回國。光緒二十壹年(1895),指揮北洋艦隊在威海衛戰役中抵抗日軍圍攻。
沒有上豐的指揮,只好在港口等待救援,致仕北洋水師陷入絕境。我們耗盡了彈藥和食物,但援軍沒有到達。我們拒絕了日本將軍伊東祐亨的投降,並拿了鴉片來感謝中國人。宣彤二年(1910),平反。
3.左桂寶
左(1837~1894),字官亭,山東費縣(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回族。晚清著名民族英雄,甲午戰爭“三英”之壹。
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幼年父母雙亡,家中無固定財產。清鹹豐六年,入陸軍營,任廣東高州鎮司令、遊擊、中尉、連長,封為提督。治軍認真,重文愛勇,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
清政府頒發武學金質獎章,身穿黃馬褂,頭戴高帽,戴壹雙眼睛,賜勇者名“肯色巴圖魯”,封建威將軍。參與修建關外鐵路,開多座金礦,捐資建校,興辦慈善衛生機構,深受百姓愛戴。?
1894年7月,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挑戰朝鮮軍隊。左進入平壤,帶領他的部隊與敵人戰鬥到死。他英勇犧牲,進了趙衷廟,給太子頒了少保的爵位,謚號是“忠烈”。他的事跡被收入了國家歷史博物館作為傳記。1895年(清光緒二十壹年),清廷撥款在其家鄉修建了關彜墓。
4.劉·
劉(1852(清鹹豐二年)-1895),福建後關(今福州)人,漢族。清末北洋水師海軍將領、右翼將領。畢業於福建船政學校。
1875年,他被派往英國學習槍炮、地雷等技能。回國後,經李鴻章推薦,升任遊擊戰,組織北洋草堂,協助制定海軍軍制和營規。1882年赴德國購船,任北洋水師右翼司令。
從甲午戰爭1894,丁在黃海之戰中受傷。他代替主管指揮戰爭。激戰三點左右,多次擊中敵艦。次年,他在阿哈瓦海戰中英勇抗敵,壯烈犧牲。
5.黃建勛
黃建勛(1852(壬子年)-1894),福建永福(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人。1867年,文通參加船舶官考試,進入福州船政學校。
1871年,完成課程後,登上“建偉”號進行船舶實習,遊歷了南方的新加坡、檳城等港口,北方的直隸灣、遼東灣等港口。
在1874,他被教導為“吳恙”號快船,並轉移到“復興”號炮艦。次年,他被調回“吳恙”,到日中各港口增加閱歷,推薦千宗。
9月1894,17,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交戰。在他的指揮下,全艦官兵誓死奮戰,但“朝永”號是壹艘船齡超過十年的老船。畢竟無法與日軍遊擊隊的四艘主力艦艇抗衡,激戰中多艘艦艇被擊毀。
特別是,壹顆敵人的子彈穿透了船艙,引起了壹場大火。瞬間,“超勇”號全船被黑煙籠罩。由於“朝永”船是木質船體,無法對船艙內的火災進行救援。很快,右舷傾斜,難以行駛,最終被大火燒毀。
黃建勛落水後,“左壹”號魚雷艇靠近來救他,並拋下壹條長繩幫助他。他43歲。
百度百科-黃建勛
百度百科-丁
百度百科-鄧世昌
百度百科-劉
百度百科-左桂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