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有哪些民間習俗?
崇拜竈神,是地處東南海隅的閩南地區諸多拜神活動中的壹項重要內容。農歷臘月二十三(有的是二十四)就是民間祭竈神的日子。 祭竈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發明火食是壹次重大的文明飛躍,人類這種高級動物與普通動物才開始有所區別。那時,人們在住地燒著壹堆堆的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制作陶器、防禦野獸。這種火堆就是原始的“竈”。竈神崇拜始於此,早在《禮記·祭法》中就寫道:“王為群姓立七祀。”竈神即是其中壹祀。 竈神又稱竈君、竈王、竈王爺、竈君菩薩。其性別、姓名,各種典籍說法不壹。有的說是炎帝神農,有的說“黃帝作竈,死為竈神”,有的說是姓蘇名吉利,有的說是姓張名單字子郭,有的說“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有的說是壹位老婦……這大概屬於神話制造者的“百家爭鳴”。 竈神的職責最初只管人間飲食。魏晉之後,壹些道教書籍稱此神負有代天監察人間善惡的使命,有給人禍福的大權。說是“竈之為神,號曰司命。司人壹家良賤之命,過無隱露,纖悉皆言……月晦日,詣天曹白人罪,大者奪紀(減去壽命三百日),小者奪算(減去壽命三日)”。 祭竈的日子也有多種演變。舊時人們勤加祭竈,有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這些日子祭祀的,有孟夏(四月)、仲夏(五月)祭祀的,也有在八月初三竈君生日祭祀的,還有在臘月初八祭祀的。唐宋之後,多數地區定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俗稱“送神”。古時,民間十分重視祭竈,民諺說:“三番謝竈,勝做壹壇醮。” 在筆者小的時候,許多人家的廚房都供有竈神,沒供竈神的則用紅紙寫上“竈君司命”字樣代替,兩旁還貼壹副對聯,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由於民間認為竈神會向天曹匯報人間善惡,有人就認為這是專門向上級打小報告的神,對其不滿,但又感到惹不起躲不起,因而敬畏有加。祭竈時,既要“行賄討好”,又想逃避處罰,所以除了供奉許多金楮、佳肴、果品外,還特地供奉做成塔形的“糖塔”,為竈神登天提供方便;又供奉不少麥芽糖,設下“陰謀”要把竈神的嘴巴粘住說不了話,或者使竈神說話時口齒不清,使玉皇大帝聽不清那些對人們不利的話。特別是那些做了虧心事的人,更是樂此不疲。 據說老壹代的竈君徇私舞弊,老是向玉皇報喜不報憂,未能為勞苦大眾主持公道,受到群眾反對,顧張思的《土風錄》記載有《打竈君》的戲曲演出。老壹代的竈君不受歡迎,百姓們另請出壹位勞動人民出身的姓張名仁的正人君子當竈君。這個傳說反映了老百姓心中對待是非曲直的壹種態度。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拜竈君稱為“送神”,到正月初四,又復請竈君回位,稱為“接神”,又是壹番祭敬。 鬥轉星移,如今隆重祭竈儀式已不多見,但壹些人家仍有“送神”的習慣。除夕的圍爐守歲也與祭竈遺俗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