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美食歷史系列之豬肉,有豬才有家,東坡肉為什麽必須濃油赤醬?

美食歷史系列之豬肉,有豬才有家,東坡肉為什麽必須濃油赤醬?

無肉不歡是現代人的真實寫照,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個肉壹般是指豬肉。最近豬肉漲得厲害,但總比牛肉、羊肉便宜吧。更何況春節馬上到了,哪能少得了可愛又好吃的豬豬呢?古人再窮,過年時,也要割兩斤肉包頓餃子呢。咱們大不了用雞肉、魚肉補充壹下,豬肉是萬萬不能少的。

豬對於中國人來說,到底有多重要?豬是家的象征。不信?妳看,?家?字下面壹半是?豕?,就是豬的意思。有屋有豬便是家,中國人實在得很。十二生肖裏面有豬,豬八戒是取經團隊裏最受寵的壹個,總之,中國人對豬豬充滿了感情。

壹萬年前,中國人開始馴化野豬,能把長著獠牙、兇狠、頭又鐵的野豬,變成溫柔可愛、只會長肉、不肯勞動的家豬,中國人實在太了不起了。

《詩經》裏有贊美豬的詩歌,周朝的農民把大豬送給公家,小豬自己留著吃。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主要軍糧是豬肉和雞肉,他專門開辟了豬山和雞山,大規模養植豬雞。

豬不但可以吃肉,還能給農田增加肥料,深受農民的歡迎。養豬成為農村的主要副業,養豬業越來越普及。宋朝時,每天由農村販進汴京的豬,都有上萬頭。

不過,作為六畜之壹,豬的地位比馬和牛要低得多,甚至比不上犬。馬可以打仗、拉車,牛可以耕地,兩者都是戰略資源,壹般人是吃不到馬肉和牛肉的。

所以,大塊吃牛肉的情況,只會發生在官府管不到的水泊梁山上。普通老百姓是不敢殺牛吃肉的,官府對所有的耕牛都有登記,只有自然原因死掉的牛才可以食用。而豬肉就沒有這個忌詳了,想吃就吃,沒人管。

新中國成立後,豬的地位更加上升,成為六畜之首,超過了馬和牛。在機器時代,馬和牛的作用大為下降。在部分比較發達的南方農村,除了豬以外的其他牲畜,都是比較稀罕的動物。

而且我們現在常見的大白豬是建國後引進的外國品種,瘦瘦黑黑的才是中國土產豬。不過中國曾是世界豬種的主要提供國,漢代時,華南小耳型豬被古羅馬帝國引進,改進成羅馬豬。直到清朝時,英國人還從廣州引進豬種,這才有了目前世界分布最廣的巴克夏豬。

講完豬的歷史,我們來講講的豬肉。歷史上最著名的豬肉菜是無疑東坡肉,東坡先生不光詞做得好,燒肉也是壹把好手。賞著東坡先生的詞,嚼著東坡先生的肉,不對,應該是嚼著東坡肉,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大吃貨帝國和詩詞故鄉的高雅品味。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為什麽豬肉只有這麽做才好吃?事實上,古代的豬肉其實並不是壹種很受歡迎的肉食,至少上流社會是不怎麽吃豬肉的,原因在於豬肉有腥膻味。

那為什麽我們現在感覺不到豬肉有腥膻味呢?因為,我們吃的豬都是被閹割過的。在古漢語中,沒閹過的豬叫豕,閹過的叫豚。日本人到現在仍是用豚來代表豬。

閹過的豬長得膘肥臀滿,沒有腥膻味,更符合我們的口味。閹割技術雖然早在商周時期便已經出現,但直到很晚才真正成熟,豬的死亡率必須降到很低,閹割才是劃算的買賣。在此之前,達官貴人喜歡吃的是羊肉。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吃羊肉是遊牧民族的習慣,其實從唐朝開始,羊肉便是中國上流社會的主要肉食。宋朝宮廷裏,壹天要吃掉300多頭羊。由於羊肉太受歡迎,以至於宋朝的馬場都不養馬了,改為養羊賺錢。

東坡先生在貶官期間,沒事就琢磨豬肉怎麽燒才好吃?倒入大量的酒和醬油,才算蓋住豬肉的腥膻味。再加上小火慢燉足夠的火候,終於有了這道舉世名菜。感謝東坡先生對吃貨們,還有詩詞愛好者的貢獻。

豬的趣事還不少呢,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正德皇帝,遊龍戲鳳那位,曾經下令不許叫豬,只能叫豚。女真人喜歡養豬吃豬,結果搶了姓朱的江山,建立了清朝。豬肉的地位直線上升,成為中國人民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全民皆愛的美食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