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著寫完壹篇稿件,卻被手機信息的滴滴聲給打擾,以至於最後又拖到了截稿期;明明想好好地享受壹頓美食,卻又想看看微信上有沒有好友留言,以至於最後為了回復好友的信息而把美食給擱置了。
正如壹則研究報告所說,現代人每隔6分鐘就要看壹下手機,壹天要劃手機2500次!的確,手機已成為了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甚至有時候離開了手機,似乎都不知道該幹些什麽。而我們也由此逐漸喪失了註意力,以至於無法好好體驗和享受當下的生活。
面對註意力的逐漸缺失,我們又該如何重拾它呢?這本《觀察的藝術》給我們提供了131個對抗分心、尋找靈感、發現日常樂趣的練習。每天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讓註意力逐漸拉回正規。
而這本書是由3位作者,分別是羅伯.沃克、彼得.門德爾桑德、奧利弗.芒戴精心創作的,它也曾受到《紐約時報》《紐約客》《衛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媒體聯袂推薦。
下面介紹其中的3種小練習,可以助力妳把註意力逐漸拉回正軌。
01 壹次只做壹件事
作家瑪麗亞.科尼科娃曾說,“我們對每壹件事情都沒有投入足夠的註意力,於是我們犧牲了註意力的質量。當我們用心時,註意力的那些浮光掠影轉瞬消失,就好像它們是自願的。“
妳有沒有想過,當妳下定決心寫稿的那壹刻起,妳的重心就會轉移到這件事上來。哪怕中間有出現卡殼的現象,只要妳暗示自己不離開書桌,那麽妳就壹定可以完成妳的稿件。
就像書中提到的傑森.科特克的經歷,他說,“修剪草坪讓他極度滿足,讓所有的草都變成了同壹高度,用新修剪的草以同心矩形包圍剩余的未修剪的草坪可以讓他達到壹種愉悅的眩暈和心神平靜的感覺。”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產生心流的狀態。
可見,壹次只做壹件事情,更容易讓自己的註意力集中,以達到心流的狀態。當妳越是沈浸在熟悉的事物中,樂趣也會越多。哪怕只是剪個草坪,因為新鮮感減少了,反而能產生更多的滿足感。
02 在公***場合獨處
試想壹下,獨自在擁擠的食堂裏吃飯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書中提到了壹位教育學家安德魯.雷納發表在《紐約時報》裏的壹篇文章,裏面講述了他給學生們布置了壹項特別艱巨的任務,就是在擁擠的大學食堂裏吃飯,不能帶作業,筆記本電腦或智能手機,也不能帶朋友。”
也許妳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在社交網絡特別重要的時代,怎麽可能少得了如手機,電腦這樣的必備品呢。
但有這樣壹項有趣的研究挑戰了我們對獨處和被評判的潛在恐懼。這是發表在《紐約客》雜誌裏的壹項研究。通過對比獨自參觀,或和壹群人壹起參觀美術館的體驗,研究者發現,其實獨處和組隊參觀者都能收獲同樣的樂趣。誠然,獨處並不是壹種懲罰,而是壹個機會。它不受他人期待,也不受手機影響,完全自由存在的機會。
03列個清單
談起列清單,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待辦事項。的確,列清單可以把壹天內重要的事項都記錄起來,但是它也是可以將註意力集中在我們習慣忽略的事物上的簡單方法。
比如,當妳被困住等候廳,無聊透頂。與其發脾氣或求助於百度,倒不如列壹個清單。關註妳周圍的每壹件物體,想想為什麽它們會在那裏。
看起來這只是壹個簡單的程序,但它卻是許多大大小小創意事業的起點。比如書中提到的,藝術家兼教育家凱特.賓格曼-伯特讓她的學生列出並畫下各自的個人清單:他們攜帶的每壹件東西,或者他們擁有卻想要擺脫的每壹件東西。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以上的提示,來創建屬於妳自己的清單。壹份清單,可以揭示關於空間的壹些東西,也可以揭示關於妳的壹些東西。
當然,如果妳想得到更加量化,也可以給自己做壹份詳盡到令人發指的清單。它不僅可以重拾妳的註意力,還能夠詳盡記錄妳的洞察力,真是壹舉多得。
寫在結尾
法學教授吳修銘曾說,“在未來的壹個世紀,最需要保存和保護的人力資源很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意識與心理空間。”
如果此時的妳也感覺到自己的註意力被分散了,那麽建議妳可以花點時間停壹下,好好地按照這本《觀察的藝術》提供的方法來練習用心觀察,以至於將妳的註意力壹點點地集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