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壹段時間以來,這都是我每日吃飯的“標配三部曲”,重點在第二步。熱騰騰的飯菜到手,可不能著急吃,必須選壹個自己最想看的視頻搭配。有網友調侃,吃飯時沒有刷到壹部稱心如意的劇,這頓飯等同白費,妳吃下去的不再是飯,而是壹陣空虛。
網友給這些“下飯”視頻、音頻和文字起了壹個新名字——“電子榨菜”。
“電子榨菜”不是個新鮮的概念。學生時代,中午12點的“少兒頻道”裏有《中華小當家》的身影,最適合中午放學回來捧著飯碗看。日本動漫裏的“泡面番”,時長大約在3-6分鐘,正好夠泡好壹份泡面。現在,視頻無論長短,文章不限題材,只要是能讓人在吃飯時感到愉快,就是好“榨菜”。
互聯網上的“電子榨菜”品類豐富,任君挑選。私人口味不同,帶來的佐餐體驗也不壹樣。有人吃飯喜歡看男女主談甜甜的戀愛,比自己約會吃飯更香;有人愛跟著美食博主壹飽眼福,看看燒烤串串裏的人間煙火氣;有人喜歡帶來“5分鐘快樂”的脫口秀,跟著感慨當前的生活狀態有“中悲、大悲、超大悲”;有人在壹頓頓外賣中把“那年杏花微雨,妳說妳是果郡王”咂摸了108遍,還有人偏愛“重口味”,吃壹頓飯,要看法醫秦明解剖壹次屍體。更有浙江人民表示,自己的“電子榨菜”是《1818黃金眼》和《錢塘老娘舅》。
古人規訓“食不言,寢不語”,在現代醫學中也有科學數據證實。但“朋克養生”的年輕人顯然不以為意。相較於吃飯本身,如何讓這段空閑時間不那麽寂靜無趣,成為“多線程”時代的壹個重要問題。
有人陪伴吃飯自然是極好的,但“實體”朋友在當代屬於奢侈品。壹個人看電影、吃火鍋、去醫院已不新鮮。有人在社交平臺分享“壹人吃火鍋怎樣做不被服務員放玩偶”“壹個人吃飯去廁所,餐具怎樣不會被收走”。
壹個人吃飯的缺點在於點菜,妳看著菜單上的好幾盤大菜垂涎欲滴,但肚皮提醒妳不要“眼高手低”,最終點的依舊是“老規矩”魚香肉絲蓋飯。甚至有人發明“戲精吃飯法”,即使是泡面配腸,也可以配上期待的眼神、努力的撕咬、拼盡全力的咀嚼、意猶未盡的留戀。反正沒人看見,假裝熱鬧,好過真的寂寞。
也有些孤獨來自害怕“餐桌社交”。這時“電子榨菜”就派上了用場,只需要掏出手機,耳機壹戴,任憑領導從身旁走過,也可以裝作沈浸於視頻,避免眼神接觸,還能讓試圖在餐桌上***話工作的同事識趣離開。
“不僅僅是‘電子榨菜’,應該叫電子陪伴。”網友們如是說。當代人獨居比例越來越高,根據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20年“壹人戶”家庭超過1.25億。“電子榨菜”在逐漸程式般缺乏樂趣的三餐中隔出壹個虛擬空間,它讓我們短暫逃離現實世界,以影像、文字、聲音為陪伴,獲取口腹與情感上的雙重滿足。
在家孤獨,想要更進壹步感受連接,逛5分鐘豆瓣小組“可以嘗嘗妳的‘電子榨菜’嗎”即可滿足。必有壹群網友熱情地給妳推薦各類“下飯必備”視頻,在彼此分隔的空間裏,收獲某種心意相通的***鳴與快樂。
2012年開播的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中,名叫“五郎”的大叔在屏幕裏獨自壹人探訪小店,專心而安靜地吃飯。那種在紛亂世界中安然享受美食的狀態,仿佛在告訴年輕人:吃是壹種哲學,也是壹種信仰,任何理由都不足以幹擾進餐。即使沒有社交或虛擬陪伴,壹個人也可以好好吃飯。
這需要強大而富足的內心力量。“電子榨菜”終究是“榨菜”,作用是“下飯”,在碎片化海洋裏獲取信息,吃到多麽有深度的精神大餐似乎並不容易。年輕人需要的,其實不過是壹段短暫的快樂:飯很好吃,劇很好看,吃完還能繼續在生活裏戰壹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