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陜西省禮泉縣簡介

陜西省禮泉縣簡介

禮泉縣,鹹陽市轄縣。位於省境中部,面積1 017平方公裏,轄5鎮15鄉。縣府駐城關鎮,距鹹陽市區35公裏。隋開皇十八年(598)置醴泉縣,唐初廢,貞觀十年(636)復置醴泉縣。宋時醴泉縣治在今駿馬鄉舊縣村。明初治遷今址。1958年並入乾縣,1961年復置醴泉縣,1963年改為禮泉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涇河沿東北邊界流向東南,其支流泔河自西向東橫貫中部。禮泉縣轄11個鎮、4個鄉:城關鎮、史德鎮、西張堡鎮、阡東鎮、烽火鎮、煙霞鎮、趙鎮、建陵鎮、叱幹鎮、南坊鎮、石潭鎮、藥王洞鄉、新時鄉、駿馬鄉、昭陵鄉。禮泉縣位於東經108度17分40秒-108度41分46秒和北緯34度20分50-34度50分02秒之間,東鄰涇陽,西鄰乾縣,南與興平、鹹陽相連,北與淳化、永壽接壤。

禮泉縣屬暖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96攝氏度,無霜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546平方毫米。海拔在402-1467米之間,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冷暖適中,自然環境十分優越。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呈階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種地貌。北部屬丘陵溝壑區,內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嵕山、朝陽山和芳山等,由西向東走向,綿延40余裏,占全縣總面積的34%。北部山區又有30萬畝天然草場,待開發的荒山、荒坡、荒溝面積8萬畝,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蘋果最佳適生區。中部是黃土丘陵區,海拔在580-850米之間,占全縣總面積16%,南部屬黃土臺原區,海拔在450-560米之間,為川原平地,占全縣總面積50%。

縣內主要河流有涇河、泔河、小河與泥河,可利用的水面積5000畝,水能資源100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1.2億立方米。北部山區土層深厚,海拔高,溫差大,是得天獨厚的蘋果優生區,並有森林4.1萬畝,天然草場30萬畝;中部九嵕山系礦藏豐富,現已探明,石灰石貯藏量達10億立方米,大理石貯藏量100萬立方米,出於石灰巖底層的富鍶礦泉水,天然純凈,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南部平原土地肥沃,為寶雞峽灌區,渠井雙保險,灌溉方便,盛產糧、棉、油和蘋果、酥梨、蜜桃等。是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和設施農業基地禮泉美食

禮泉烙面(音:li quan luo mian)

禮泉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湯食用,亦可幹吃。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音:mao,壹聲)”,即將面盛在碗中,用開水澆之。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面,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

泡油糕  

因表面呈乳白色松泡而得名。明、清時期,城內的“寶和園”、“聚仙園”已有制作。民國時期,明德亭制作最好。

疙瘩面

系光緒年間城內“悅來館”的夥計,綽號“帽蓋李”者創制。其特點是:面條細長柔韌,臊子油而不膩,澆酸而香。細品慢咽,回味悠長。本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講究。食用前,先舀壹小碗酸湯,謂之“渴湯”嘗鮮。食用時需小碗兩個,壹碗盛酸湯,壹碗盛面條(約50克)。食湯面時,向面碗內澆上臊子,倒入酸湯;食幹面時,用筷子挑起面條,在酸湯內涮熱涮勻,然後放回原碗,澆上臊子。

籠籠肉

系禮泉縣獨創的風味小吃。晚清創制。經老市場生產的最佳。該品在吸取川菜荷葉蒸肉,米粉蒸肉、香炸蒸肉制作技藝的基礎上創制而成。以生鮮肉佐以輔料蒸成,色澤紅亮,鹹辣兼備,肥而不膩,營養實惠。現已推廣到西安及附近各縣;本農村已普遍用於宴席就食。

驢蹄子

系禮泉獨創的、幾乎將近失傳的特色小吃,乃是將揉好的面團切成小拇指粗的條狀,隨之用兩手壹拉,拉成長條狀,往沸騰的開水中煮熟即可。待到熟後,加以調料調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