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
中秋節是道教的名稱,在民間習俗中稱為七月三十日和七月十四日,是佛教中祭祖的節日。節日習俗主要包括祭祀祖先、燃放河燈、祭祀死者、焚燒紙錠和祭祀土地。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和相關節日。七月是吉祥月和孝子月,七月半是人們在初秋慶祝豐收和獎勵大地的節日。壹些莊稼已經成熟了,所以人們應該按照法律祭拜他們的祖先,並用新大米和其他祭品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紀念祖先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重祖先和盡孝道。?
在《易經》中,“七”是壹個不斷變化的數字和壹個復活的數字。易經:“重復同樣的事情,七天後再來,天空就會好了。”第七是陽數和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滅絕後,七天後可以復活。這是天地運行的方式,也是陰陽循環的原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日(二七)祭祖與復活的次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三笠節在7月15日舉行。?
“七月三十日”原本是古代民間祭祖的節日,但它被稱為“中元節”,起源於東漢以後的道教。佛教稱七月半為“三笠節”。從壹定意義上說,七月半祭祖節屬於民俗,中秋節屬於道教,三笠節屬於佛教。?
七月十四日/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各國和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同為傳統祭祖節日。2010年5月,文化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秋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各國的風俗
但是有這個節日的國家很多,習俗當然也不同。
中國習俗
中秋節“妙普”
河北:泊頭市和南皮縣在7月15日將水果、臘肉、酒和錢運到祖墳。並持麻谷至田稈,謂之“薦新事”廣平縣中秋節以鮮食祭祖,並為孫輩準備蔬果和蒸羊,謂之“送羊”。7月15日,清河縣上墳祭掃,並向女兒贈送蒸羊。
山西:永和縣的學者在這壹天祭祀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庭在中秋節宰羊與神靈比賽。據說這樣可以增加羊的產量。肉也被送給親戚,而那些貧窮和沒有羊的人則蒸羊形狀的面條。陽城縣的農民用小麥屑制成貓、老虎和谷物,並在田裏祭祀,這就是所謂的“下田”。瑪依縣人的中秋節以小麥粉為孩子的形狀,取名“面人”,並把親戚家的孩子互相贈送。新縣的農民在中秋節把五色紙掛在田稈上。
河南:在商丘縣,中原祭拜地方官時,門口掛著壹面紙旗,據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秋節放風箏。7月15日,知縣在門前畫了壹個灰色的圓圈,並在圓圈裏燒紙鑼祭祖。
山東:長島的漁民用木板制成小船,在上面貼上“為××”的紙條或溺水人的牌位,在上面放上食物、衣服、鞋襪,然後點燃蠟燭。已婚男人把船放進海裏。在沾化縣,每家每戶收集馬可和新鮮的草葉搭建壹個棚子,稱為“馬屋”,並要求將祖先放置在其中進行祭祀。淩渡縣稱中元節為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吃粗茶淡飯。
陜西:臨潼縣7月15日燒紙祭拜麻姑。在城固縣,農民會在中秋節喝酒,這被稱為“掛鋤頭”。被耽擱的農民,中秋節早上到田裏,挑選最高最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取名“田放”。
中元節“蘭盆盛會”在上海七寶古鎮舉行。
江蘇:吳縣居民在中秋節用錫紙折疊元寶,然後沿路焚燒,這被稱為“鬼緣分”。儀征縣至今仍流傳著壹種紙鬼,裏面有碗燈、賭徒、酒鬼、高官等。宜興縣的中元節河中有四艘船,壹艘是噴火的嘴,壹艘是念佛的婦女,壹艘是錫紙元寶燃燒,壹艘是河燈。董賢村民在這壹天吃扁食,這是壹種由面粉和糖制成的簸箕狀食物。上海放河燈時,船尾裝飾紅綠紙燈籠,稱為“獨孤”。
四川:在四川省,中原地區有燒紙祭祖的習俗。也就是將壹疊紙幣封入小信封中,信封上寫有收信人的姓名和名稱、收到的信封數量以及換絹人的姓名和時間。據說鬼門關在7月15日關閉,所有家庭都應該“把孩子送到石鼓”。成都的人們用紙綁了壹個“花盤”,把紙錢和水果供品放在上面,在房子裏走來走去,說:“親愛的朋友,鄰居,以前的居民,不願意回去的鬼魂,請把花盤放在上面,送妳回去!”之後,後端在屋外焚燒。
浙江:嘉善縣中秋節那天的雨預示著水稻豐收。在桐廬縣,人們在中秋節晚上在野外唱鑼撒米,這被稱為“給食物”。浙東蘭花社請來了24位老太太壹邊念經壹邊“走八節”。中秋節在天臺吃“餃子餅”和春卷差不多。還有搭起路燈的習俗,六個壯丁為壹組:壹個敲鑼,壹個敲梆子,壹個提燈籠,壹個沿途撒鹹飯,壹個沿途擺香燭(插在壹塊紅薯或芋頭上),壹個沿途擺豆腐和飯團(放在大樹上),大約每百步擺壹個祭品。
江西:吉安人在中秋節燒紙錠,但孕婦禁止折疊紙錠。據說孕婦疊的紙錠焚燒後不能被鬼攜帶,送到冥界也沒什麽好處。當火焰釋放時,法師向觀眾扔面包和水果。傳說中,婦女搶壹個包子,第二年就會有壹個孩子。壹個搶包子的孩子,壹生都不會受到驚嚇。安遠縣的祭祖活動從7月12日開始,早晚燒香敬茶。第十五天晚上,衣服被燒毀,並提供紙錢。
福建:閩南人在七月半祭拜時,首先會在各水域放燈迎客,幫死者照亮道路,並邀請死者共享香火,這就是所謂的“水燈”。它們大多由像宮殿壹樣的紙糊制成,裏面有蠟油,裏面有壹面彩色的三角形紙旗,稱為“普渡旗”。國旗上用毛筆寫著“慶祝和贊美中國元”“贈送廣蘭”“崇拜陰光”“在黑暗中發光”的字樣,並寫下自己的名字讓妳的好兄弟(閩南語尊重死者)據說水上燈飄得越遠,捐贈者越有福氣。?[20-21]?
中秋節荷葉燈籠
廣東:在華南地區,有7月14日祭祀的傳統。在這壹天,無論貧富,人們都要準備餐桌、香燭和紙錢祭拜祖先,以示紀念。廣東人稱之為“七月十四”。舊時,居民到鬼店購買金銀紙衣(即各種彩紙,通常認為是用來制作鬼衣的)、銀幣(冥幣)和元寶,並將其放在紙袋中,密封,俗稱“袋子”。下午,他們在祭品和水果的陪伴下祭拜祖先,並在祭拜後焚燒鬼衣(袋),俗稱“燒衣”。夜幕降臨後,各種鬼怪、米、菜、酒、香紙等紛至沓來。被犧牲在門前,沒有主人的鬼魂被賜予。祭祀結束後,妳把鬼魂燒掉,把祭品(酒和米)留在門外,不拿回來,俗稱“燒幽”。港澳中原的習俗與廣東壹致。?
廣西:桂林人多以每月14日為祭祖節,整個祭祖節要從7月7日開始到7月14日晚上結束,其過程就是迎祖、送祖、追祖的過程。有些地方從7月7日開始歡迎祖先,有些地方在7月13日歡迎祖先,但在7月7日,他們都要“準備膳食”(即祭祀);7月14日晚,我們告別了祖先。晚飯前祭祀結束後,我們將舉行儀式向祖先告別,直到晚上10點左右。同時,我們將在十字路口焚燒寫有祖先名字的“錢包”(不同家庭寫有多少代祖先)和來人和向導王的“錢包”紙幣以撒米,水和米。它復雜而嚴肅的過程是當地儀式中最復雜的節日,也是當地人非常重視的節日。在廣西,7月14日也被稱為“鴨子節”。人們認為死者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馬車在死者和死者之間自由旅行。此外,還有“燒饃”的習俗,壹般是先祭祖,再給鬼燒衣服。祭祖的食物和酒必須放在壹個扁平的籃子裏,這意味著不允許野鬼搶奪。?
上海:七寶古鎮舉行中元節“蘭盆大祭”,閩臺則設桌祭拜普渡,普渡分為“公普渡”(又稱“聯普渡”,由各聚落、團體或寺廟的居民共同舉辦)和“私普渡”(由個人或單個家庭和機構舉辦)。舉辦時,桌子上還會豎起寫有中文敬語和捐贈者姓名的“普渡旗”。許多吸煙者還會點燃香煙,貼在腳上,並為“好兄弟”推動自己和自己的“靈魂”吸煙,這具有人情味。明清時期,舊上海每年在清明節、七月三十日和十月壹日舉行祭天會,並有壹個巨大的城隍在巡邏,這就是舊上海通常所說的“三巡會”。?
雲南:騰越人在祭祀祖先後焚燒袋子,並將壹根黃瓜雕刻成船的形狀,稱為“黃瓜船”,隨袋子壹起焚化。根據民間傳說,每年7月14/15日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閆希會教讓那些常年被囚禁在地獄中受苦的鬼魂走出地獄,短暫地遊蕩並享受人間的煙霧和食物,因此七月也被稱為鬼月,這被認為是壹個不吉利的月份,既不結婚也不搬家。?
湖南:邵陽人在農歷七月十二日前後“接待老顧客”,並在農歷七月十五晚上燒紙包、燒香祭祖,稱“送走老顧客”。紙袋裏有幾英寸的紙幣,紙袋正面的名字是禁忌。包裝好後,必須在背面寫上“密封”字樣。第十五天晚上,包燒得越多,火越大,表明家庭越來越繁榮。
湖北:麻城的人們會在農歷七月十五前後宰殺牲畜,與姑姑們聚在壹起,燒紙錢祭拜已故的祖先。在祭祀的那天,首先是肉和酒,然後是“饅頭”。竹筷平攤於飯間,燈火通明,祭詞亦上告。每個男性都親自在紙幣上印刷和制作紙幣,燃燒這些紙並向祖先跪拜。之後,壹家人將舉行盛宴。這個節日可以在7月13日到16日之間的任何壹天舉行。?
外國習俗
泰國臘腸。
泰國:農歷七月十五日將舉行水燈節,人們會放燈籠為死者祈福。
日本:笠原節在明日香時期的隋唐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俗稱“笠原”(讀作O-bon,縮寫為笠原社)。7月13日至16日在城市,8月13日至16日在農村。13號前掃墓,13號接祖先鬼魂,16號送。還有贈送人民幣禮物的習慣,人們會按照民俗聚集在壹起跳壹種叫做“盆湧”的舞蹈,這種舞蹈註重手部動作,類似於今天的帕拉帕拉。日本人非常重視小笠原節,小笠原節現在已經成為元旦之後的壹個重要節日。企業和公司通常有壹周的休息時間,這被稱為“三笠休息”。許多外出工作的日本人都選擇利用這個假期回國祭祖。此時,大都市(如東京和大阪)的街道上大多空無壹人,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清明節。?
朝鮮:朝鮮半島中秋節又稱“百節”“百節”“亡靈節”,是朝鮮的傳統節日,源於中國道教的中秋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後發展出朝鮮特色。與中國和日本的中秋節相比,朝鮮的中秋節更註重祭祖和普渡,而朝鮮的中秋節保留了農民在秋天慶祝豐收的初衷,隨後是祭祖和死者祭祀等儀式。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語地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外,還有壹種娛樂鬼怪的特殊表演。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宋臺”或簡稱“宋臺”。壹般來說,這些歌桌是在空地上用臨時舞臺搭建的,用音響設備和燈光裝飾,壹排排椅子放在觀眾席上,而第壹排的椅子通常是留給“好兄弟”(鬼)的。舞臺表演通常安排在晚上,包括幽默的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並在整個農歷七月舉行表演。?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秋節,也被稱為玉蘭勝利節或慶祝中秋節,除了祭祀普渡祖先之外,還有壹個特殊的表演來招待鬼魂。當地人建立了類似的臺灣文化,這種文化大體上與新加坡的文化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