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酥是由面粉揉合各種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餅,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後流傳入民間,隨著歲月流轉,各個地方的馬蹄酥也演變出不同的餡料,形狀和名稱。
馬蹄酥為江陰傳統特色糕點。清朝末年仿制鎮江同名糕點,並經改進成面。該產品采用上等面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發酵後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間薄、形似馬蹄而得其名。其特點為酥、松、軟兼備,色、香、味俱佳。
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帶的輕便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禮品。它是燥熱物品,飴糖又有營養,用麻油炸過,又是婦女“坐月子”的熱補品。
山西繁峙馬蹄酥,原名叫“梅花酥”。過去制作的最後壹道工序是將紅、黃、綠等各種顏料通過羅的小孔“甩”到其表面。使其表面花花點點,狀似萬朵梅花綻放。
流傳壹:
西漢末期王莽篡位,追殺劉姓子孫,劉秀四處逃命。當他逃到繁峙城的時候,追兵緊隨而至。他慌忙藏到了壹個,賣“梅花酥”老人的身後。追趕的兵馬狂奔而過,撞翻的老人擺在街邊的案板,散落在地上的梅花酥被馬踩的七零八落,追兵過後,老人看疲憊不堪的劉秀,說道:“不嫌臟,妳就吃吧!”饑腸轆轆的劉秀哪裏還管得了臟凈,撿起地上的梅花酥狼吞虎咽的飽餐了壹頓。後來劉秀重興漢室,開創了東漢王朝,還念當年被馬踩了的糕點。
由於當時沒來得及多問,就根據記憶中的形狀跟口感,下旨尋找“馬蹄酥”。後來做梅花酥的工匠,就幹脆用月牙刀,將梅花酥切成馬蹄狀的小塊來賣,並采用了禦賜名“馬蹄酥”。
流傳二
馬蹄酥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後回家鄉陜西省探親時,攜帶馬蹄酥作為隨身禮物。鄉親們嘗後贊嘆不已,經皇後同意,娘家派壹名心靈手巧的人,向隨行禦廚學制作此佳點的工藝,後來傳入民間。唐代開辟閩疆,這種宮廷佳點隨南下人員傳入閩南。
馬蹄酥制作時將餅貼在豎爐壁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清代詩人就寫過“乍經面起還留跡,不踏花蹄也自香”贊美馬蹄酥的詩句,說明它歷史悠久並受到詩人墨客的贊賞。
配料: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麥芽、豬油;分酥皮、拌餡等制作工序,揉全後貼在豎爐壁上烘烤。這種餅酥脆餡甜,開水沖泡後體積膨脹,所以也叫“泡餅”。
原料配方(制200只):上白面粉4.8公斤綿白糖2.05公斤酵種25克飴糖75克食堿10克豆油1.95公斤
制作方法:
1.將面粉(1.8公斤)放入面缸,酵種撕碎後放入,把綿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面粉的兩邊,倒入開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面團。再將食堿(5克)用25克熱水溶化後倒入,反復用勁揉勻,劃開透氣,五六分鐘後,仍揉合到壹起,制得糖油面約3公斤。將食堿(5克)用25克熱水溶化後倒入面缸,再放入面粉(3公斤),綿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勻即成糖油酥6.2公斤。
2.將糖油面搓成條長,摘成劑子200只(每只重15克),撳扁成邊薄中厚的圓形皮子,每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攏,撳扁後用搟棰搟成直徑約6.7厘米的酥坯,然後在酥坯正面刻上馬蹄印,將飴糖用熱水75克稀釋後,塗刷在酥坯面上。待桶爐燒熱,將酥坯底面抹少許清水貼入爐中(每爐可貼100只),爐口上蓋壹水缽,用微火烘烤。4分鐘後,端去水缽,將綿白糖(50克)撒入火中,覆蓋水缽(不使漏氣),同時用濕布塞住桶爐風口,燜約3分鐘,待爐內糖煙消散、熱氣冒出時,端去水缽,出爐即成。
產品特點:色呈金黃,酥軟微脆,香甜盈口,油而不膩。
結束語壹座城市的魅力,不僅要看它的文化底蘊,還要看它具有什麽樣的特色美食。每個地方的特色美食味道都不壹,有的地方嗜辣,有的地方嗜甜……當地的美食最能反映出壹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