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壹天。
唱著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麽壹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壹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壹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壹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鐘,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壹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只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壹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壹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壹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壹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壹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致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壹個,接著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壹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壹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壹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快樂的端午節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壹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壹天早上,媽媽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粽子葉,準備開始包粽子。
我從來沒包過粽子,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粽子,妳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粽子挺好學的,但是剛開始包很困難,妳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折疊成漏鬥形狀。註意,卷的時候要盡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著媽媽做,把粽子葉疊成壹個漏鬥。
“然後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粽子,可以在裏面放壹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後將余下的粽子葉蓋在漏鬥的大口上,現在粽子變成了壹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粽子葉把粽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粽子綁緊。”這壹步非常關鍵,說著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粽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緊時,裏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壹個粽子。盡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這是我包的最好的壹個了。
下壹步,開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齊地擺在鍋裏,把鍋簾壓在粽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壹盆水。最後把水順著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鐘,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媽媽給我系上了五彩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第壹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征著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壹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裏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粽子,終於登場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