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光熱資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875.1小時~1 959.9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05.3千卡/平方厘米~109.8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氣溫為20℃~22℃,日均氣溫都在0℃以上。無霜期北部290天,南部346天。
廣州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為1 689.3毫米~1 876.5毫米,雨季(4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因受地形影響,山區多於平原,北部多於南部。同時,雨季與強光和高熱同期,形成相當高的氣候生物潛力(光溫水潛力),達77 865千克/公頃~97 950千克/公頃。
冬夏季風的交替是廣州季風氣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風因極地大陸氣團向南伸展而形成,幹燥寒冷。夏季偏南風因熱帶海洋氣團向北擴張所形成,溫暖潮濕,夏季風轉換為冬季風壹般在9月份,而冬季風轉換為夏季風在4月份。
廣州自古就是我國南方重鎮,秦始皇統壹嶺南之後,漢越文化和生活習俗很快融合,廣州成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廣州壹帶河汊縱橫,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其西面、東面和北面丘陵環繞、林豐草茂,嶺南佳果豐富,飛禽走獸亦多;南面臨海,灘塗遼闊,出產不少鹹淡水產和兩棲類動物,這使古廣州成為中國飲食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壹。粵菜的形成歷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嶺南,使廣州飲食文化深受中原影響,早在漢魏時,廣州的蛇肴、烤鵝和魚羹已有影響;宋末時,宋帝帶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傳到廣州民間;鴉片戰爭後,歐美各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大量湧入,廣州萬商雲集,為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市場。粵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長,再吸收廣東境內地方菜的優點,正如廣州的文化,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形成了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獨具特色的廣州飲食文化,並贏得了“食在廣州”的美稱,名揚海內外,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品嘗美味佳肴,感受這獨特的嶺南飲食文化。
廣州給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酒家飯店特別多,只要妳想吃東西,隨時隨地都能吃到豐儉由人、各式各樣的美食。茶市是廣州飲食最能吸引人的壹大特色。以前廣州只有“早茶”,現在已發展成早、午、夜三個茶市。幾乎所有的酒家飯店都開設茶市,客人壹落座,服務員立即前來招呼:“開幾位?飲什麽茶?”茶市供應各式鹹甜幹濕點心,如自助餐,憑君所好,各取所需,價格也很實惠,壹般市民都能消費。廣州茶市成為朋友相會、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場合,成為家人團聚、***享天倫的重要方式,是現代緊張、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緩沖,是壹些人特別是老年人休閑的重要方式,壹份早報,壹盅兩件,坐上幾個小時,邊吃、邊看、邊聊,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粵菜選料非常廣博奇特,蛇為龍、雞為鳳、貓為虎、老鼠為嘉鹿,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遊的,幾乎都在烹煮之列。粵菜講究鮮嫩爽滑,夏秋清淡,冬春濃郁,使用獨特風味的調料,采用煲、烤、泡、炒、熬和火局等技法,烹制出獨具地方風味的佳肴。粵菜的“生猛海鮮”別具特色,不少酒樓飯店未裝修好廳房,先要設計門口的海鮮池,陳列幾十種生猛海鮮,以招徠顧客。粵菜中的煲燙、喝涼茶是廣州人適應地理氣候環境、因地制宜的創舉,“今天煲什麽燙?”是家庭主婦見面聊天的必備話題,老火靚燙其中的學問實在不少。粵菜食肆菜式多變,每隔壹段時間,各酒家飯店就會以新的原材料、不同的搭配來創制新的菜式,以此來增強競爭力,市面上也常常因此而掀起新的飲食潮流,這是“食在廣州”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分析“食在廣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壹是具有開放性。廣州地處沿海,交通便利,自古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埠。開放的環境,賦予了廣州人開放的思維方式,反映到飲食上就是壹種“無所不吃”的開放心態,廣州街頭遍布南北各地風味的飯店餐館,幾乎全國各大菜系、世界各地風味可以找到。二是兼容性。開放性的文化,同時也必定是兼容的。嶺南文化具有兼收並蓄、容納百川的特征,在廣州飲食方面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三是開拓性。廣州人什麽都敢吃,並善於發掘傳統地方風味食品和食法,不斷移植改造,推陳出新。粵菜廚師中流傳著這樣的祖訓:“有傳統,無正宗。”體現了廣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此外,廣州人吃飽不浪費,吃不完“打包”回去,體現了廣東人愛惜食物和勤儉節約的品德。廣州飲食把吃和烹調提高到藝術的境界上來,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大大豐富了嶺南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對我國以及亞太地區的飲食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食在廣州”
這句話已經成為了眾人皆知的名言。廣州也的確以她的美食而聞名於世。
廣州是粵菜的集中地。其粵菜用料廣博,選料珍奇,味道重清、鮮、爽、滑、嫩、脆,註重形象,品種繁多,而且能集其它菜系之長;同時,廣州作為華南的重要大都市,川菜、魯菜、淮揚菜、西餐酒廊、日本料理、韓國菜也都在廣州安家。廣州勢有集天下美食於壹城的趨勢。
老字號的小吃店,百年的歷史訴不盡廣州的飲食變化,如:廣州酒家、南園酒家、伴溪酒家、蓮香樓等等,他們盛名遠傳、婦孺皆知;新興的酒樓、名店也來繁榮餐飲市場;廣州小吃亦是當仁不讓地占據有重要地位——北京路上有著名的牛雜店、果汁鋪,供應粥、粉、面、奶茶等小吃的茶餐廳,上下九路、西關食街、中三七路壹帶則更是集中了老廣州風格的小吃和點心。
飲茶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是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佐茶未”(意為“妳喝了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壹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早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敘家常、洽談生意。
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壹種社會交際方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麽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壹個重要原因。在廣州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壹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飲涼茶
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同時,廣州人愛吃,會吃,有時吃的煎炸東西多了,難免會上火,於是飲涼茶也成了廣州人常年的壹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幹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悠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苦瓜幹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蔔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裏的壹種時尚飲料。
宵夜
宵夜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壹般是晚間十時以後,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異:有的晚上自己動手煮食;有的單獨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邊大排檔或茶樓食肆的夜市中進食,因而市裏漸漸地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樓中的夜市往往開設有音樂茶座,以招徠食客。
吃糖水
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藥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
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藥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漿、豆腐花等。
糖水煮沸後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後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供應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壹起。
老火湯
廣州人喝老火湯的歷史由來已久,這與廣州濕熱的氣候密切相關,而且廣州湯的種類會隨季節轉換而改變,長年以來,煲湯就成了廣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壹個內容,與廣州涼茶壹道當仁不讓地成了廣州飲食文化的標誌。俗語說:“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更有人編了句“不會吃的吃肉,會吃的喝湯”的說法。先上湯,後上菜,幾乎成為廣州宴席的既定格局。在這炎熱的夏季,每天繁忙工作之後,喝壹碗清心下火的老火湯,個中味道,實在讓大家愜意不已。
炒田螺
廣州每到之時,長堤壹帶總會有許多灘檔架爐設鍋,炒賣起田螺來,現炒現賣,香味好不誘人。故有許多廣州人都喜歡在晚飯之後,邀約三五知己,又或是與心儀之人,沿著長堤壹邊散步、壹邊欣賞珠江兩岸的風景、壹邊聊天。走累了,就找壹田螺檔坐下,炒兩三碟田螺,開兩三瓶啤酒,吹著江風,低嘗淺酌,把酒談心,真人生壹大樂事也。
在田螺下鍋前先用油撈壹下,然後再下紫蘇葉炒,這樣更能帶出田螺的鮮味。於是乎,和味炒田螺逐漸成為了廣州人所喜愛的壹道特色美食。
煲仔飯
煲仔飯是特色的廣東制造,以前在廣州的街頭小巷裏,隨處都有賣煲仔飯的小鋪,香味也會在小巷中飄香。如今街邊小攤的煲仔飯越來越少,而酒樓食肆不但繼承了這壹傳統,更想出了不少具創意的新配搭。
煲仔飯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它可謂廣州最有特色的菜肴之壹。煲仔飯做法既簡單又便捷,,用的材料和煮法均非常地道,將廣州傳統茶點風味融入到香噴噴的米飯中,雖然分量不大,但吃起來既能有肉料,米飯中還帶了肉香,確實能令人食欲大增,最特別的是煲仔飯的飯焦,又脆又香,口感甚佳。所以廣東的父老鄉親們都喜歡吃煲仔飯,喜歡它那種由煲仔帶出的特有飯味。
白雲豬手
白雲豬手是廣州歷史名菜之壹。廣州幾乎每個酒樓都設有這菜式。其制作方法是將豬手(前腳)洗凈斬件先煮熟,再放到流動的泉水漂洗壹天,撈起再用白醋、白糖、鹽壹同煮沸,待冷卻後浸泡數小時,即可食用。食之覺得皮爽脆;肉肥而不膩,帶有酸甜味,醒胃可口,食而不厭,頗有特色。因泉水取自白雲山,故名為白雲豬手。
沙河粉
沙河粉最初產於廣州沙河鎮而得名。沙河位於白雲山東麓,山上有九龍泉,該鎮沙河飯店制作沙河粉的水就取自該泉。加上獨特的制粉技術,故沙河粉晶瑩雪白,爽、韌、軟滑,富有特色。
沙河粉的制作方法是:選用經儲存半年左右的大米,用白雲山泉水浸泡1~2小時後,磨成稀漿。倒在竹窩籃內,流蕩至細滑均勻,然後放在鍋架上加蓋蒸約2分鐘,將蒸熟的粉皮取出,在熟粉皮上輕抹壹層花生油後,將熟粉皮脫去,反摞在大孔竹箕上。待粉皮晾涼後,每張折疊三層,用薄刀切成約1公分寬的粉條即成。制出的粉條可炒、可泡、可拌,風味各異,十分可口。近年來,沙河粉加入多種蔬菜(紅蘿蔔、菠菜等)汁,制有多種顏色與品種的沙河粉,味道有甜、酸、苦、辣、鹹,更加豐富多彩,既賞心悅目,又有保健作用
廣州老字號小吃
陳添記順德爽魚皮
陳添記的老板陳添是順德陳村人,餐飲世家。魚皮是順德小食,這裏做魚皮依然堅持用祖傳的方法:據說只用魚背果細細的壹塊,其他部位都不要的,煮熟過冷河後涼伴吃,然後用自家釀的醬油加香蔥、豉油、花生、芝麻來調配,口感爽而利口,無腥味,非常野味啊。壹般是用鯪魚和綄魚,鯪魚容易入味,綄魚則口感爽脆。魚皮富含骨膠元,對皮膚很好,所以頗受追捧。連大名鼎鼎的美食家蔡瀾都慕名而來
伍湛記及第粥、艇仔粥
伍湛記“生滾”的肉粥正是及第粥,它成了廣州人喜歡的著名粥品,其制作精良,鮮味可口,粥底又以瑤柱、腐竹、豬骨等原料精心熬制、味道特別鮮美,它的肉丸是用七成瘦肉和三成肥肉搭配,加以拌制,故肉丸特別鮮爽,豬肝、豬肚也選用鮮品,吃起來更加可口,風味獨特,因而久銷不衰。
及第粥最初的用料是豬肉丸、牛膀和豬粉腸,分別諧指狀元、榜眼和探花。伍湛記粥品專家烹制及第粥有其獨特的方法:先用豬細骨熬制清湯,放幹貝,然後明火煲粥,煲出來的粥自然與眾不同。所選的原料也很講究,如肉丸用七成瘦肉三成肥肉巧制而成。伍湛記及第粥粥水交融、稀稠適度、香醇鮮美,味美可口。
南信牛奶甜品店雙皮奶、姜撞奶
雙皮奶是廣東著名的甜品,在廣東,如今已很難考究那壹家的雙皮奶才叫得上〔正宗〕,不過,雙皮奶數順德大良的最為出名,南信雙皮奶的創始人就是順德人,由於順德大良向以牛奶馳名,故順德大良人用水牛奶制成的雙皮奶就相當獨特。
開記甜品香草陳皮綠豆沙、紅豆沙
廣州人喜歡吃糖水是全國聞名的,糖水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但最經典最受廣州人歡迎的糖水說是綠豆沙相信不會有人反對。無論是粗陋的街邊糖水店,還是富麗堂皇的星級大酒店,綠豆沙必定是糖水的保留項目。綠豆沙之所以可以在廣東長盛不衰其功效密是關鍵,秋防燥熱,夏消暑氣,總是離不開它。因為綠豆行寒,食之能解熱毒,治熱咳。若在熬制中加入陳皮,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而加入海帶,則能夠清熱下火。
說到廣州著名美食的心臟地帶,自然要試壹下開記甜品店了,開記甜品位於龍津路,店門有壹對對聯“豆籍火攻衣脫綠,沙因水滾色浮紅”,單從對聯上看妳就能知道該店的招牌糖水是綠豆沙和紅豆沙。該店也是非常有傳統的。相傳店主葉健開,又稱“豆沙開”。葉健開自小就跟隨外祖父經營這種食品,學會了外祖父的豐富經驗,功夫精細,嚴把三關:選好綠豆沙、把好火侯關和調味關,因而他的綠豆沙特別受顧客歡迎。
銀記腸粉店蒸腸粉、鴛鴦腸、牛肉腸
起拉腸,廣州人無人不曉,提起吃拉腸最好的地方,大部分人都會推薦銀記腸粉店。
還是先說回拉腸粉吧,廣州人通常簡稱為拉腸,可說是陪伴著廣州人長大的早餐,廣州人對拉腸可用“癡纏”來形容,更有人認為如果壹頓早茶如果沒有拉腸,等於壹臺大戲少了女主角。 拉腸是廣州的壹種特色小吃,興起於上世紀20年代末。最初由肩挑小販經營,至30年代初,始有賣腸粉的小店。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愛群大廈、陶陶居、大三元等廣州老字號著名酒家和茶樓,也以腸粉為賣點,從此,腸粉便成為廣州人的傳統美食。
太平沙財記牛腩粉、豬腸粉
跟其他地方的牛腩粉相比,太平沙的牛腩切得比較大塊,且分量很多。壹入口,會感覺到牛腩爽滑鮮香,口感非常好,牛腩呈現出恰到好處的鹹淡鮮香。據師傅介紹,這些牛腩會有如此味道是因為加入了數種中藥成分,這是太平沙財記獨有的“秘方”,只有在這裏才能品嘗得到。而這裏的河粉也比其他地方的更薄、更白,米香味十足。
泮溪酒家馬蹄糕,蝦餃,娥姐粉果
選擇來泮溪酒家喝早茶是有道理的,泮溪酒家位於西關,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是集多種菜系和中外不同風味於壹體的美食園,飲早茶的聖地
泮溪酒家的外圍粉墻黛瓦,綠榕掩映。大門上墨綠色灑金牌匾,是當年朱光市長留下的墨寶。酒家內的布局迂回曲折,層次豐富,幾組園林重景顯耀著民族的睿智。
馬蹄糕是將馬蹄(荸薺)磨成漿或幹馬蹄粉兌水加糖蒸制而成。歷史上以泮塘產的馬蹄粉蒸制的馬蹄糕為最好。其色美、晶瑩、透明、爽滑、清甜,是廣州人喜愛的早點之壹。泮塘即在泮溪酒家附近,舊荔枝灣所在地。泮塘五秀(包括馬蹄、茨菇、茭筍、蓮藕、菱角)就產於這壹帶。馬蹄糕品種有透明馬蹄糕、生磨馬蹄糕、油煎馬蹄糕、鴛鴦馬蹄糕、三色馬蹄糕等。
另外泮溪還有壹特色小吃就是亞娥“粉果”,相傳亞娥是清末時期專為主人制作點心的侍妾,主人死後不容於大婦,被逐出門。為謀生計,乃於荔灣德馨橋腳開設茶香室,設計壹種點心,用蒸飯與占米粉和勻作皮,瘦肉、冬菇、蝦米、冬筍作餡,用老抽調味。其色白,皮薄,稍硬有透明感,蒸熟後果內餡料隱約可風並能搖動。質地軟滑韌,餡料味鮮香濃,甚得顧客歡迎,“亞娥粉果”或“娥姐粉果”之名不脛而走。傳遍省、港、澳,直至今天仍為廣州食家深受歡迎的傳統名小食。
寶華面店幸福豬手面、鮮蝦雲吞面
吃面最重要的壹點是湯底,面店的自我介紹是這樣的:“湯乃粉面食品之魂。本號的上湯以豬骨、大地魚和鮮蝦頭等多種材料熬制。選料考究上乘,制作時更有專人侍候,文武火熬之,通宵達旦,不敢怠慢。熬成的湯經過仔細過濾,去油後加入蝦子而成,湯色金黃通透,濃而不膩,營養價值豐富。煮好的面食註入精心熬制的上湯,綴以新鮮韭黃或蔥花少許,即濃香逼人,起到畫龍點睛的奇效。”
老板把他的鮮蝦雲吞面端上來,壹看擺法,就知道老板果然是個中高手。面上看不見壹顆雲吞,因為雲吞都墊在面條的底下,而用來裝雲吞面的碗是敞口而收腹的,這樣便於散熱,讓雲吞面不會因為在熱湯裏泡久而變軟。面條爽滑而香甜,老板說它是手工的堿水面,在做的時候加入的壹點點豬油,所以吃起來才會份外的爽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