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國傳統節日)
悠久又浪漫的七夕節過後五日,便迎來了我們傳統的節日——七月半。
很多人會把七月半看作鬼節,所以不太願意提起,妳可知道真正意義上的七月半?
七月半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三大祭祖節日之壹,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在《易經》中,七是壹個變化的數字復生之數。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
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道,因此民間選擇在二七七月十四祭祖。(今年的七月半的時間是2022年8月11日,壬寅年戊申月丙申日,農歷七月十四,星期四。)
七月是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民間要祭祖,用新稻米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表達了對祖先、親人的思念之情。七月半祭祖節稱為中元節源於東漢之後,大致在北魏時期,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將時間定為農歷七月十五,並沿用至今。
(今年中元節的時間為2022年8月12日,壬寅年戊申月丁酉日,農歷七月十五,星期五)道教諸神中有天宮(天官)、地宮(地官)、水宮(水官),合稱三宮大帝或三元大帝,他們是天地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家的功罪以賞罰。地官則是打開地獄之門,讓亡魂離開冥界,回家看看。
既然他們要從地宮回來,後人就要去點盞長明燈照亮他們回家的路,可能是地府太黑暗了,光明才會有家的溫暖,還可能是他們已經分辨不了回家的路。他們之所以回來就是對後人的放心不下。所以我們要將美好的生活展現給他們看。提前壹兩天將家裏做個大掃除,再將祖先親人生前的喜愛的物品整齊的陳列在家裏。
為的是尊重老人、也是更是提升自我的精神面貌,這樣壹來,祖先不再擔心我們,可以放心去完成他們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特有的人情味道,祖先、親人去世了,並沒有離我們而去,只是到了另外壹個世界生活。當然人死不能復活,也不迷信,為的是世世代代都記住祖先。
其中有個習俗就是化袱錢,要寫包袱單子,就跟寫快遞單子壹樣,壹般填寫三代人的名字,弄的清楚的,可以填寫七代,為的就是讓後世子子孫孫都能記住祖先的名字。這也是中國人講的孝順、孝道的體現,對於老人在生前和生後都要盡孝。
七月半的核心意義在於敬祖盡孝,追懷先人的壹種文化體現。自己給祖先燒紙的時候,也會照看下鄰居的祖先。過去掃墓修墳,左鄰右舍的墓地象征性地掃掃,打打招呼什麽的。這也是大愛大善大美的體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
七月半的習俗還有很多,這裏列舉壹點點。
其壹,薦新祭祖。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長寄托於神靈的庇護。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償十分重要的。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用,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祝禱來年的好收成。
其二,有的地方會有外祖母給外孫、外孫女送羊的習俗。過去是送真的活羊,後來改成送面羊。送羊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孝順母親,就像烏鴉反哺、羊羔跪乳。
其三,放河燈的習俗。壹般放的是荷葉燈,也有那蚌殼放燈的。為的是點燈照亮他們回家的道路,引他們找到自己的家,還有就是煙火、燈火對於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象征著人丁興旺,後繼有人。
其四,化生祝子的習俗。宋朝開始有的習俗,七月的時候,左鄰右舍互送玩偶,祝福沒有孩子的家庭早早生育,延續香火。收禮的人家要表示感謝,送出回禮,傳承了中國人的禮尚往來的習俗,又發展了美好和諧的鄰裏關系。
其五,娛神賽會。在雕亡節日,這是地方社區很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過去上海每到舉行祭禮活動,會把城隍爺擡出來,伴以舞龍的吹打的踩高蹺的。
當然各地有各地的祭祀習俗,這裏就大體的說了壹下。突然覺得沒必要說那麽多了,感覺可能以後都用不上了。想壹想也是,在弘揚和傳承中國文化的同時,會不會也在失掉我們的文化呢?當然保護和維護環境衛生非常重要,這是無可厚非的。值得深思的是,會不會在我們成全了維護環境,卻失掉了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禮儀呢?
如果這樣走下去,會不會中國人和外國人沒有任何區別了?要知道我們五千年的文化與禮儀,就是靠著幾千年來先祖的祭祀、祭祖而傳承下來的禮儀,從而我們有了壹套標準的禮儀,才有了我們得以傳承的文化。真的感覺可悲。不免會想作為中國人都不能保護自己的禮儀和文化而落淚。但是我相信壹切都會好起來的。
雖然現在祭祀方式發生壹些改變,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文明又傳統的方式祭祖。我們可以用雞、魚、豬、酒、米飯等祭祖,然後跪拜,多和他們說說話。
孝順父母是家庭學校宗教場所以及社會乃至全世界都所推崇的行為,孝順父母本應該是很自然的行為,烏鴉知道反哺,羊羔知道跪乳,更何況是人呢?中國幾千年來所講的孝道文化遠不只孝順父母。中國講的是血脈文化,因此在中國人的觀念裏面祖先很重要。他們即是家族的開拓者更是精神的傳遞者。有了家族的祖先才有了爺爺、爸爸、媽媽,才有了我。
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從小到大分別為:耳孫、雲孫、仍孫、晜孫、來孫、玄孫、曾孫、孫、子、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特別要註意的是,在為祖先填寫包袱單子的時候,祖先的名字必須全部寫正確,不能錯壹個字也不能寫同音字更不能省去名只留姓寫成某姓氏。
祖先的名字壹定要弄清楚,不然是對祖先的不孝。而且祖輩的名字應該從小就知道,為的是從小就學習不能忘祖不能忘本。祖先留下很多經驗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借鑒不斷的修正自己,只有這樣自己才不會自傲自負,也不會隨波逐流千篇壹律更不會有迷失方向。祖先就像是位守護神,壹直住在我們的心裏,壹直守護著我們,叮囑我們向善向上去奮鬥去生活。
中國的傳統文化裏沒有母親節父親節的說法,這些都是從美國傳來的。中國孝道文化體現在日復壹日的生活之中。既有對於祖先的祭祀、父母的孝敬,還要對家裏長輩的尊敬,更要對社會上老者長者尊敬。因此孝道對於我們每壹個人都是長期的行為,而不是特定的時間出現在朋友圈的產物。
應該是本能的行為,尊敬老人長者,也許就是放下手機與耳機和他們說說話、吃吃飯或是做壹桌子他們愛吃的美食,或者就跟家裏老人打個視頻電話,孝道文化就是如此自然。父母正慢慢變老,祭祀祖先的事情也應該交給我們去做。也許妳付出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或許妳還被親人覺得不理解或者理所應該。
那有何妨呢,我只是盡我分內之事,學習照顧好大家,安排好生活。
從中也提升自己的能力:認真交流有效溝通,理解並包容每壹個人。現在更加自信滿滿,更樂意向別人學習,家人也更依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