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壹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壹篇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蘇東坡學養貫穿儒、釋、道,造詣縱橫文、書、畫,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也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因其非凡的才華和瀟灑飄逸的人格魅力名滿天下,是唯壹入選法國《世界報》“千年人物”的中國人。
紀錄片《蘇東坡》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個維度出發,多層面、多角度地解讀蘇軾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升華的過程,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輔以當今最新的蘇軾研究成果,匯集中外專家學者的目光,再現出壹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2宋人筆記中傳說,蘇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後那首小詞後,“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哩,根本沒去“江海寄余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壹些安慰和解脫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於是,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裏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淩人不可壹世。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壹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壹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並把這壹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願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並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裏,才被擡高到獨壹無二的地步。並從此之後,地位便鞏固下來了。蘇軾發現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峰。千年以來,陶詩就壹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著。
蘇軾有壹篇散文《方山子傳》,其中說:方山子……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徉狂垢汙,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這也許就是蘇軾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標本吧。總之,不要富貴,不合流俗,在當時“太平盛世”,蘇軾卻憧憬這種任俠居山,棄冠服仕進的“異人”,不也如同他的詩詞壹樣,表達著壹種獨特的人生態度麽?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壹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壹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布華林”,更是這壹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後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裏。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3俗話說,人間不如意十之八九。對待生活樂觀向上,對待工作積極作為,不為別的,只為心安。
最近看了《蘇東坡》紀錄片,感慨頗深。在中國眾多的文人裏,蘇東坡的詩與詞,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卻是很多人的最愛。看到月亮,妳會情不自禁吟誦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練習書法,他的《寒食帖》又堪稱精品;提到美食,又會讓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東坡肉”。可以說,蘇東坡就是這樣壹個讓後人念念不忘,提到他,嘴角露出敬意微笑的壹個人。
蘇東坡壹生幾起幾落,壹度被貶至杭州、黃州、惠州,乃至儋州,可每到壹處,蘇東坡心懷天下蒼生,用心造福壹方。比如,清淤西湖,築建蘇堤。東坡餅、東坡笠,都因蘇東坡而變得更有韻味。
詩人余光中說:“如想要選擇壹個人壹同旅行,他不選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不選杜甫,因為他太悲苦。蘇東坡倒是壹個值得同行的人,因為他是壹個有趣味的人。”這或許,就是無數人喜愛蘇東坡的原因了。千年之後,人們喜愛他,相信,再過千年,他依然魅力依舊。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4看完紀錄片《蘇東坡》第六集,為他和王朝雲的惺惺相惜不勝唏噓——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然而,更讓人心中壹動的是蘇軾人格魅力上的兩個閃光點:壹 “蘇東坡是壹個容易感傷的人,也是壹個善於發現快樂的人。當個人命運的悲劇壹再降臨,他就用這樣細小而具體的快樂,將苦痛化於無形”——指蘇軾被貶官後,沒法買羊肉,就買來羊骨頭,自己動手發明了壹道美食“烤羊脊骨”的事情。
二在壹個就面對生死時的豁達和現實態度,是常人不可及的蘇軾在常州病重之時,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囑咐說,我壹輩子沒有做過虧心事,所以不會下地獄的。我心裏毫無畏懼,妳們也不用為我而心裏難過。——在家人面前,他是慈祥開通的長輩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蘇東坡耳邊大聲說,“端明宜勿忘西方”。維琳方丈的意思是說,妳不是信佛嗎,妳苦了這麽長時間,現在要走了,妳嘴裏念叨念叨自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妳就真的能去了。然而蘇東坡的回答,卻很讓人意外,在蘇東坡看來,西方極樂世界和我的現在不是分離的。如果我曾經用心的過了每壹天,那西方極樂世界就存在於我生命的每壹天。不存在我生命結束了,要往生到壹個獨立的西方極樂去!——在世人面前,他又是壹個不折不扣的智者!在家人面前,他把實事務虛以寬慰親人,在好友面前,他又把虛事務實以坦然面對寂滅的輪回。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5今天,我趁著吃飯的空隙看了紀錄片《蘇東坡》——大江東去。本篇主要講了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寫下了著名的兩篇詞作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兩首《赤壁賦》。在此之前,人們對詞曲的評價很低,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當年初入汴京,蘇東坡無異於詞的創作,因為他認為詞只是勸誡君王或輔佐君王的。
當蘇東坡外放杭州後,他才開始詞的創作。這時他才明白,詞並不是為朝廷,為君王寫的。而是為心,為壹個人真實的存在所寫的。當時聞名天下的詞是柳永詞。不過,蘇東坡把詞像詩壹樣寫,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來更勝柳永詞壹籌。現在,日本的廟裏還專門開設了東坡班,供日本學者壹起研究蘇東坡。蘇東坡有壹次與朋友泛舟河上,看著湖面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頓時黯然傷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蕭,幽幽的吹著。蘇軾問他為何吹的如此傷感?朋友說,這麽美好的景象,我們的生命卻如此的短暫。蘇軾笑了笑說,如此的美景,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體驗透了,便知足了。
蘇東坡在黃州不僅留下了文壇巨匠,還留下來了著名的菜式——東坡肉。相傳,黃州那個地方盛產肥豬肉。富人們不吃,窮人們不會做。蘇東坡因為家境貧寒,便拿了便宜的豬肉,按自己的口味煮。這便是令後人大為稱贊的東坡肉的來歷。
讀了這則影片,我為蘇軾《赤壁懷古》的雄壯詩詞所打動。同時也為他那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所崇拜。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6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壹;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該片以蘇軾貶謫黃州四年的生活為線,觀照其壹生的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解讀蘇東坡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升華的過程。同時,輔之以當今最新的蘇東坡研究成果,再現壹個最豐富、最接近本真的蘇東坡形象。全片***分為:《雪泥鴻爪》、《壹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南渡北歸》等六集。
該片由湖北省黃岡市委市政府、湖北廣播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制。自2015年12月啟動拍攝以來,攝制組行程10余萬公裏,除在黃州、羅田、麻城、眉山等地取景外,並遠赴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美國,拍攝大量珍貴素材,對余光中、葉嘉瑩等數十位國內外著名學者進行了訪談,還采訪了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全球知名學府的教授,以國際化、多元化的視野探討蘇東坡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