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書法是什麽意思

書法是什麽意思

書法是什麽意思?

書法: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壹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壹種傳統藝術。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

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從表面字義理解,書法指書寫的法度。生活中,書法壹詞另具備以下含義。第壹,某幅書寫作品的代稱或者所有書寫作品的統稱;第二,壹種藝術類別,壹般指書寫漢字的藝術。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書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嚴謹,唐代書法成就也是書法史上最頂峰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壹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狹義而言,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書法是指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壹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壹個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2、 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壹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註的內容。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古人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

3、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壹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範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4、 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系。章法,也稱“布白”,指壹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系、行間關系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幹、枯、濕的處理。

五種書體

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蔔。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1] ,是漢字中常見的壹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壹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壹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壹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蒼碩,號缶廬、老缶、缶道人、老蒼、苦鐵、大聾、石尊者、鄉阿姐、破荷亭長、五湖印匄、削廬、蕪菁亭長等,浙江安吉人。晚年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壹任社長,是晚清傑出的藝術家,詩書畫印皆自成家數,影響深遠。著有《缶廬集》。他既是清代書法的殿軍,又是近代書法的開山,他於篆、隸用功最多,尤其是《石鼓文》,終生浸淫,無壹日或離,晚年變化筆墨,引入行草意趣,遂使筆情墨趣,流溢行間,篆書的復興,至他而達到壹個新高度;行書以王鐸為宗,融入歐、米,又引入碑法之蒼勁渾樸,老辣生奇,使行書也重放光華。治印初習浙、皖,既而出入秦漢,借鑒封泥陶甓,融入寫意繪畫情趣,形成了斑駁高古、沈雄壯遒的新面,即作小印,也有尋丈之勢。治印還獨創修整印面和邊欄的法門。既雕既琢,復歸於樸,古今無二。吳昌碩的成就,是清中期以來兩大傳統深入融會的碩果,標誌著清人重理古典的工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為近現代書法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歷代名家

李斯

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瑯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鐘繇

鐘繇(yao)(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鐘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鐘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鉆研學習鐘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張芝

張芝(公元?—192)字伯英,東漢大書法家,人稱之為“草聖”。敦煌郡淵泉縣(今甘肅安西縣東)人。張芝的草書源自杜度,崔瑗,爾後,自立門戶。被庾肩吾《書品》評為“功夫第壹,天然次之”.與鐘繇,王羲之並列為“上之上”品。

衛夫人

衛鑠,別稱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夫人師承鐘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夫人是“書聖”的啟蒙老師。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世稱“書聖”。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淡齋,原籍瑯玡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著名書法著作有《蘭亭序》等。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1]?。因此,《書譜》概總為:“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

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東晉瑯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歐陽詢

歐陽詢(557壹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壹。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壹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壹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壹說陽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後在唐朝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後堅決反對武則天為後,遭貶潭州(長沙)都督,武後即位後,轉桂州(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年)卒;褚遂良工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薛稷

薛稷(649~713)字嗣通,中國唐代畫家,書法家。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曾孫,唐朝中書令薛元超從子。漢族,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曾任黃門侍郎、參知機務、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後被賜死獄中。工書法,師承褚遂良,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並列初唐四大書法家。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4,壹說709-785),字清臣,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生於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費縣)。他創立了“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

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是唐朝最後壹位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代表作有《神策軍碑》、《玄秘塔碑》等。

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壹字季明,漢族,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壹。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壹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列飲中八仙之壹。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懷素

懷素(725-785)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他是書法史上領壹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壹氣呵成,與唐代另壹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壹。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壹;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壹。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壹,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壹,是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

米芾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黻[fú]。北宋書法家、畫家。祖籍安徽無為,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書畫自成壹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壹。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奸相蔡京的從兄。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壹體。

趙佶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壹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皇後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都城紹興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35裏處)。他自創壹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采納,北宋也許是另壹種結局。並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壹。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鮮於樞

鮮於樞(1257—1302)字伯機,河北漁陽人,居住在杭州。與趙孟頫有“南趙北鮮”之稱。他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行草。草書學懷素並自出新意。他的執筆方法很有特點,使用獨特的回腕法;喜歡用狼毫,寫字強調骨力。他的代表作有《安石雜詩卷》,《進學解卷》《蘇軾海棠詩卷》等。與趙孟頫,鄧文原並稱為“元初三大家”.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曾居松江。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謚文敏。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壹格,能詩文。存世作品有《巖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等,刻有《戲鴻堂帖》。他的書法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石菴、石盦、木菴、青原、香巖、勗齋、東武、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他是乾隆年間的重臣,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蘇學政、內閣學士、湖南巡撫、左都禦史、工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嘉慶初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卒謚文清。著有《石庵詩集》。他的書法由董、趙入手,而後遍臨晉唐宋諸家,尤得力於蘇東坡、顏真卿和晉唐小楷,融會貫通,自成格局。其書點劃豐腴處短而厚、細勁處含而健,對比強烈;結字內斂拙樸,而決不擁塞,端重穩健中透出靈秀;章法輕重錯落,舒朗雍容。整體風格含蓄蘊籍,精氣內斂,渾若太極,貌端穆而氣清和,有碩儒老臣的持重,無恃才傲物的輕佻,似乎包有萬象而莫測高深,洵然可敬。因為喜用濃墨,時號為“濃墨宰相”。

吳昌碩

吳昌碩(1844~1927),初名劍虞、俊,又名俊卿,字香補,中年以後更字昌碩,以字行,亦署倉石、倉碩、

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江蘇江浦烏江人,名散之,號三癡生、江上老人、左耳、半殘老人等。“詩書畫三絕”,尤其是草書享譽世界,被稱之為“草聖”。

啟功

啟功(1912——2005),姓愛新覺羅,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清代皇族之後。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

趙樸初

趙樸初,1907年11月5日生於安慶,卓越的佛教領袖、傑出的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與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李誌敏

李誌敏(1925-1994),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書法家,率先倡導並實踐引碑入草,其探索準確把握了當代書法發展方向及趨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筆頭所用獸毫分為柔(軟)健(硬)兩類,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則用兔脊毛和黃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雜在壹起稱為兼毫。筆頭制作是中間壹簇長毫稱為鋒,即筆尖;四周包著稍短的毫稱為副毫。好的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產毛筆的地區,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產紫毫(老紫兔毫)筆,為無上佳品,其價如金。明清時期,為浙江湖州善璉鎮所產的選料嚴格、制作精良的湖筆所取代,並且相沿至今。

文房四寶

毛筆

毛筆的筆桿壹般用竹管制,講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銀制的,那就是工藝美術品了。

墨的出現很早,《述在書法纂》上說:西周邢夷始制墨,說是煤煙所成,卻是西漢以後的事。其原料不同,可分為油煙墨、漆煙墨、松煙墨,分別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燒的煙炱,加黃明膠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時易州的墨和剡縣的紙很有名。

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制的紙,但很粗糙。自漢以來,現留存於世的

硯臺

書畫,均以桑皮紙(又稱漢皮紙)書畫,東漢蔡倫采用多種原料和改進制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由於紙的廣泛使用,晉安帝才下令廢除了自古沿用下來的竹木簡,把歷史推進到全面用紙的時代。唐代的造紙業非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都是上等品。

硯,在西漢時期即已使用,湖北荊州鳳凰山西漢墓出土了硯,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

學習方法

描摹

執筆姿式:五指執筆法,首先用拇指與中指緊夾住,手掌中的空閑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體的位置,然後用無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筆後面,身體挺直,手臂要離桌子有合適的壹段距離。

常用方法: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來的樣子去寫或去畫。描紅即是其中的壹種方法。

臨寫

習書者對照書法原帖,在另外壹張紙上盡可能和原作模樣壹模壹樣的書寫出來。

臨寫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許多愛好書法的人遲遲未能邁入書法聖殿的大門,就在於他們沒有掌握科學的臨寫方法。 漢字臨寫的根本原理——五千年來的書法家無數,他們雖然留下了相當多的書法佳作,但是卻沒有留下寫字的科學方法,例如為什麽臨寫的像?為什麽臨寫的不像?來自大連的小學教師劉向東提出了漢字臨寫的根本原理,撰寫了《漢字臨寫大揭秘》壹書,從而解決了漢字臨寫的根本難題。這壹方法不但適合於漢字的臨寫,也適合於世界上壹切文字的臨寫。《漢字臨寫大揭秘》壹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壹座裏程碑。

背臨

多次臨寫之後,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

創作

依據不斷修正的背臨書寫習慣和書寫風格,重新選擇書寫內容及表現風格,寫出來的新作品。

書寫姿勢

學習書法姿勢正確與否很重要,尤其是初學書法的青少年,正值身體發育時期,養成不正確的姿勢不僅難於改正,影響書法的進步,而且會影響骨骼以及眼睛的健康。所以學習書法姿勢壹定要正,即頭正、身正、手正。書法的姿勢大概有以下幾種:

坐勢

凡寫三寸以內的字,都可以坐書。坐書的桌椅高矮要適中。頭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做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離桌邊壹般要保持在3-5寸的距離。兩腿要自然張開,腳要放平,左手按紙(紙亦應放正)。筆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為宜。有人主張寫字時筆桿對準鼻尖,這樣太機械、拘謹,容易分散註意力,不必如此死板,只要做到筆桿位於鼻之左右,所寫之字居於兩目視線正中即可。

立書

寫三寸以上的大字,應站起來懸臂書寫,才能使得上力,便於照顧全貌。站時要兩腳踏實,右腳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傾,左手扶案按紙,或向後展。前人主張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動肩,用肩帶動上肢,通過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筆尖,即所謂“力發乎腰,其根在腳”。這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

跪書

寫二尺以上大字,可以跪地或伏地書寫,這樣易於總領字的結構。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彎曲支持身體,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體過於屈曲,不易得力,有條件最好備壹矮案書寫。

無論坐書、立書,寫時眼與紙之間均保持適當距離,應隨書寫字的大小而變。書寫小字宜近,大字宜遠。通常寫中楷、大楷,宜在壹市尺左右,寫小字應稍小於這個距離。寫壹尺以上大字,應有二尺以上距離,否則難於照顧筆畫與整體結構的關系。

米字格

“米”字格的用法歷來在書法學習者和愛好者中有分歧和爭議。啟功先生主編的壹九八六年出版的《書法概論》中第48頁對“米”字格的說明就有誤差。今天把啟功對我所講和實踐的經驗詳細成文,為後來者在練習書法結構時少走彎路。

啟功先生所講的“米”字格是書法結構的壹個重要的規律,也是對書法藝術的重大貢獻,它不同於描紅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紅模子上的格子是為初學者安排筆劃的位置作參考的。“米”字格的結構規律是指寫米字時,認為∠1要小於∠3,∠2要小於∠4,∠5要小於∠7,∠6要小於∠8。

也就是說米字上半部的兩點要稍立壹點兒,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壹點兒,這個字才顯得好看。

最常見的錯誤理解是把米字的兩點和壹撇壹捺都寫在描紅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認為這樣才標準。這同所謂的寫字要橫平豎直壹樣是要不得的,這樣寫出來的字沒有美感。

漢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規律。

第壹類是上半部有兩點壹豎的字,如:光、尚、當、肖。

第二類是下半部有壹撇壹捺中點壹豎的字,如:木、東等等。違反了“米”字格規律去寫這些字,效果壹看便知。

雙鉤

雙鉤書法之“五指法”(雙苞) 雙鉤,也叫“雙苞”,是執筆的壹種方法。唐代書法家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指,其要實指虛掌,鉤壓平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以。”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壓著,食、中兩指向內鉤著,無名指向外揭著,小指帖在無名指下面,幫同送著,五指都派好了用場。“五指法”也屬“雙鉤”的壹種。雙鉤書法的起源和簡介所謂“雙鉤書法”,是指以筆單線直接寫出某種書體的空心字。此法源於唐代,當時,由於沒有印刷技術,人們為了能使名家書法作品得以流傳,就按作品的原樣,勾勒出空心字,然後再填上黑墨,以使觀者得到近似真跡的作品。後來這種摹寫方式成為了人們學習書法的壹種方法,並發展成為我國璀璨的書法藝術寶“雙鉤”乃書法術語也。法書摹勒上石,沿其筆畫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之為“雙鉤”。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宋代大詩人陸放翁曾有“妙墨雙鉤帖”之佳句稱頌“雙鉤”之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