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餐在海外生存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中餐在海外生存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Q:經常在網上看到各種說法,說中餐在外國深受歡迎,外國人吃壹次就愛得不得了雲雲。

但也有看到不同說法,說老外對中餐其實不感冒,國外受歡迎的中餐都是按外國人口味改良過的,給國人吃根本吃不下去,這說法似乎也有壹些事實佐證(不少來華淘金的外援都只能專門預定西餐廚師)。

那中餐到底受不受外國人歡迎?

A: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在海外流行的那種中餐是個多麽了不起的東西。

對海外中餐的評價,通常充滿小知識分子的酸腐氣。什麽定位太低端、口味不正宗、騙外國人……

這樣說的人,根本不明白做給外國人的中餐是個什麽東西。

妳爸媽給妳做的飯,叫飲食文化。妳學了爸媽的廚藝,做給自己的孩子吃,那叫文化傳承。

妳開個餐館,向陌生人販售食物,那叫商品。

壹個商品是否成功,除了妳本人對其口味的主觀評價,還要看它的定價、營銷、發行渠道、供貨渠道、資金流、質量控制、消費者培養等很多方面。

每天有六千八百萬地球人吃麥當勞,可以說是很受歡迎了。

妳們覺得,麥當勞的CEO今天晚飯吃的是麥當勞嗎?大概率不是。因為在他可以選擇的晚飯範圍裏,麥當勞的口味、營養、新鮮程度都墊底。

中國人以中餐的名義賣壹種食物,為了在中國戰亂、海外排華的時代養家糊口,最後還有錢支援辛亥革命。做出的老菜不是面目全非、新菜不是抄襲山寨、不缺斤短兩、不欺行霸市,為什麽說人家不是中餐?

順便說壹句,適應性是壹種智力,遵從 歷史 慣性不是。

舉幾個別國的例子:

然而海外中餐又是不同的。

海外中餐比以上所有更偉大壹些。

聽我講。

1.做到了全球統壹化。

有史可考以來,妳在紐約、西雅圖、倫敦、墨西哥城買到的左宗棠雞、雜碎、雞球、雞蛋卷、幸運餅等壹切亂七八糟的自創菜,都是差不多的東西……然而中國本土並沒有這些菜!這是怎麽做到的?

2. 成熟的套餐模式。

就算在今天,買個壹人份套餐,中餐的完成度也是最高的,而且這個套餐模式形成非常早!

春卷或湯,用很便宜的形式完成前菜。早就做好的炒面或者炒飯大大節省成本,作為固定搭配走量很大可以保持新鮮。主打配菜是熱量高的炸物澆醬(檸檬雞、咕咾肉等)和在快餐裏相對 健康 的雜炒蔬菜(雜碎)、芙蓉蛋類,三大類基本涵蓋男女老幼的需求。

幸運簽餅這東西耐儲存又很好玩,解決了甜點單價太貴、制作工藝復雜兩個問題。通過把甜點的趣味性最大化,掩蓋了口味不足、價格低廉的缺點。中餐館使用幸運簽餅不晚於1920年,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壹個套餐的模式已經形成了。

消費者花壹份快餐的錢吃到壹套菜。對於快餐消費者來說,這是壹個難得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沖淡了叫外賣的淒慘氣氛。

3. 運營模式本地化。

廉價中餐館,最為華人詬病的是味道不正宗。這個問題的成因,除了迎合當地口味以外,還有壹個重要原因是本地化采購。在極端情況下,這些菜裏甚至連醬油都沒有。

在經營角度,這意味著餐館運營不會受到過去100年裏國際形勢風運動蕩影響。另外在早期貿易不發達的時候,不會在進貨、存貨環節壓很多資金。早期普通華人幾乎不可能在銀行拿到貸款,這些餐館背後沒有大金主,都是同鄉之間湊點錢,可能有三個月流動資金就開業了。

使用本地食材、在本地進貨、因地制宜改良菜品、讓資金快速回籠,這樣的商業模式運轉起來,才在華人普遍貧窮的情況下,讓中餐館開遍全球。

4. 培養消費者。

現在的歐美大城市居民裏,當決定去吃中餐以後,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想點什麽,不需要看菜單。反而是中國人,面對那些外國人看不懂,中國人聽不明白的菜名,壹片茫然。

過去100年裏,無論外國人是情願地吃,還是無奈地吃,都把這些菜吃習慣了。這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作為商品,這種中餐是成功的。

5. 定位合理。

大批富二代湧入西方以前,中餐很便宜,以至於當代上等華人出國以後,覺得這些東西丟了自己老臉。

然而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種菜肴便宜,並不僅僅是通過自我壓榨(雖然勞動力壓榨也很厲害),還是通過引進新菜品、合理搭配菜單、控制資金流等壹系列方法。這些方法在今天被稱作行業創新。只不過這些創新是由無數無名之輩,很多可能在中國也是文盲,經過長期試錯改進、互相學習,最終形成的。

那他們為什麽要把餐館定位這麽低呢?為什麽又能取得成功,並獲得忠實的消費者呢?

20世紀以前的美國中餐館,也是雕梁畫棟,裝修豪華。並且他們的菜單全用意譯,“烤某湖鴨子”、“什麽菜炒什麽肉”等。典型的內裝是這樣,妳們估算壹下這個挑費。

這種餐廳必然是少而精。隨著時間發展,很多大餐廳的學徒瞄到市場上壹塊空白,於是離開這種資金雄厚的大餐廳,開辟了壹片新市場。

19世紀中期,中國鬧太平天國,大量華工湧入加州淘金,後來又參與建設橫貫東西的太平洋鐵路。鐵路修好以後,很多華工留下,隨著鐵路散落各地。同時,這條鐵路也加大了美國本土人的流動性,大量年輕人背井離鄉,去工業城市討生活。

於是就出現現在中國同樣的情況——對便餐餐廳的需求壹下增加了。

當時最便宜的簡餐是食品攤子,比如熱狗攤、炸魚薯條攤。1923年開業的A&W,壹開始是個賣飲料的攤子。麥當勞於1955年開業,1962年才開始有堂食,那之前要坐在馬路邊上,或自己車裏吃。喝著西北風、伴著 汽車 尾氣吃熱狗(更早是馬糞),也太慘了,只能對付壹下。

小攤以上,是壹種叫diner的、介於咖啡廳和餐廳之間的餐館。它提供的食品比咖啡廳多,但全是不需要烹飪技能的簡單東西,漢堡、派、三明治等。顧客自己在櫃臺上點餐,自己拿到座位上吃,吃完了自己收拾。這樣就不用付小費了。

Diner和快餐店的區別是,它沒有實現生產工業化!這意味著它的價格也不是特別便宜,出菜速度不是特別快,而且完全沒有開發新品的能力。現在的連鎖快餐店雖然也不是由專業廚師做飯,但至少菜單是總公司花大錢開發的,比如說經常用新品醬汁增加漢堡的種類。而在diner裏,妳的漢堡上可能只有番茄醬,而且五十年如壹日的是番茄醬。

Diner這種形式,現在幾乎絕跡了。僅有的幾家也變成家庭餐廳的經營模式,有服務員,主打華夫餅、奶昔等甜品,甚至主要賣全日早餐,用輕食潮流掩蓋烹飪技術不足。由於這種餐廳鮮明的時代性,懷舊影視裏倒是經常出現。比如《冰血暴》電視劇(設定在70年代),裏面出現的餐廳幾乎都是diner。

典型的“廉價外賣中餐館”也是這個時代的東西。那種中餐館的發展軌跡和diner壹樣,出現於20世紀初,以單身勞工和雙職工家庭為服務目標,消費額較低,食品質量馬馬虎虎,可以不付小費,可以便裝進入。

要知道,那是個沒有外賣披薩、沒有任何意義上的快餐廳、沒有中東烤肉、沒有泰國菜、越南河粉、印度菜、牙買加烤雞、DQ冰激淩,甚至冷凍貨櫃車都很少見的時代!平民便餐業是壹片沙漠,而要填補這塊空白,妳只能依靠自己的想像力。

當妳面對壹本已經寫好的小說,壹切都理所當然。可是妳面前只有壹沓白紙時,妳從哪裏開始建立壹個故事呢?

消費者面對千篇壹律的食品攤子和diner,需要點不壹樣的東西吃。充滿洋涇浜英語的中餐館外賣單就送到家了。這時候的餐館用廉價的中國元素裝飾自己,比如起名多用“龍”、“幸運”、“園”,菜單圖案喜慶,餐館本身則簡樸很多(沒這麽多錢裝修)。做出來的菜更是十分平庸,中餐傳統降到最低。

可能是通過試錯,這些餐館發現了壹點,他們的目標客戶並不是非常有冒險精神的那種人。在哪個時代,忙碌的勞工都不是 美食 家,也不是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他們只想尋求壹點刺激,又不喜歡太刺激,稍微意思壹下的刺激剛剛好。比如西藍花炒牛肉、餅幹裏面夾個幸運數字、和自己長得不壹樣的外賣員,都是剛剛好的小冒險。

50年代以前,diner再往上壹個檔次,就是fine dinning。要進門至少得打個領帶,坐下點菜、等很久、吃到似乎美味的大餐、付出壹天的工資收入,還要付小費。酒吧倒是深受勞工歡迎,然而很快出現了禁酒令(1920-1933),接著是二戰, 喝酒成為奢侈行為。

高檔中餐壹直也是有的,北京烤鴨壹直深受歡迎。但是論普及程度,肯定不如深深融入平民生活的外賣中餐。這種中餐不壹定符合當代Hipster 的審美標準,但是作為壹種商品,它在各方面都做對了。消費者喜愛這種中餐,也是出於復雜的 社會 因素,而不僅僅是喜歡它的味道。

因為飲食男女,本來就是 社會 行為,早已脫離了單純的生物行為。

要是還有人認為“可它就是便宜啊”“這有什麽難的”“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反正我不喜歡”……

我倒想問問,妳創造過什麽東西,填補過哪個市場空白,而實現家族階級翻身?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過去壹個世紀是個跌宕起伏的世紀,凡人但求壹個容身之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賣牛肉面,不會做牛肉面也要想辦法賣出牛肉面,這就是適應性。中餐館,其實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又發現壹個事,很多人對“外國人愛中國文化”有非常不切實際的期待。

壹個人再愛妳,他應該最愛他自己。如果他理直氣壯地說:“妳的生命比我的生命重要,我可以隨時為妳死。”——這不是愛,是神經病(其實更可能是謊話精)。

壹個人可以很喜歡吃中餐,無論是他理解的中餐,還是妳理解的中餐。可是,怎麽會比愛家鄉口味還愛中餐?這是不正常的,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人人都愛吃烤肉,可是沒人能每天吃烤肉。壹個星期吃三次烤肉,就算烤肉死忠粉了。

每個人能天天吃不膩的,只有自己童年的味道。壹般是壹種碳水化合物為主的樸素食物,這是每個民族的貧窮記憶,這才是“文化”。

其他都是商品。大家是成年人,說什麽愛不愛的,保持淡淡的喜歡就可以了。喜歡拿錢來買,錢貨兩清,大路朝天。

不掏錢,光說漂亮話,把妳捧到遠超過正常人能接受的範圍,半斤鴨子四兩嘴,那是蹭飯的。

中餐在北美洲美國加拿大不錯,尤其現在已不是傳統的中餐了;串串香、幹鍋、麻辣燙、奶茶等國內新品在美國也落地生根了,迎合了新壹代留學生和移民的需求,在華裔居住區特別旺;傳統餐飲也同樣存在,客戶主要是老壹代移民和 旅遊 團隊;國外餐飲能做,也面臨租金和人工的問題,很多廚房都是華人廚師帶著墨西哥人和波多黎各人在幹;也是和國內壹樣,開店關店壹樣多。有優勢的就是租金和國內北上廣差不多,人工貴是缺點。

中餐廳生存情況怎麽樣呢?在國外生活過的人應該有所體會。中餐廳在國外的定位應該是中等偏上消費水平,有點類似我們這好壹點的西餐廳,人絕對不多,不會像湖南衛視《中餐廳》裏面的那火爆場面,而且顧客絕大多數是中國人,這點和我們這的西餐廳有所不同,我們的西餐廳裏大多是中國人。中國目前依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人在世界分布很多,有些人由於工作和學習的原因,長期生活在國外,時間長了難免有思念家鄉的味道,只能抽時間去中餐廳裏解饞。不過在國外 旅遊 景點附近,也會有壹些檔次偏低壹點的中餐廳,主要針對不習慣國外飲食的中國遊客,這裏的客流量會稍高壹點,外國人也會多壹點。我遇見過的中餐廳老板壹般在飯點也會在門口拉客,主要也是針對中國人。由於中國人在外的很多,所以國外的中餐廳壹般都能過的去。

中華 美食

聞名世界!

謝謝小悟空的邀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中餐館現在遍布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中餐館,大部分城市都有,中國的八大菜系各具特色,還有壹些地分菜肴,特別是粵式茶餐廳,不僅華人喜歡吃中式菜肴和點心,現在外國人都非常喜歡吃,在國外當然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現在國外大部分國家都有唐人街,這裏就是開中餐館比較好的地方,雖然身處國外,但是大部分中國人會想吃中餐的,在壹些茶餐廳裏,外國人也非常喜歡吃那裏面的點心,就像中國人吃肯德基、麥當勞壹樣,很受歡迎,當然生意會更好些。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各個地方的菜系都不壹樣,在明朝有著名的鄭和下西洋,那個時候巳經逐漸地形成了交流,飲食文化壹直持續到現在,中餐很多著名的菜肴,外國人都能叫出名字來,麻辣豆腐、咕嚕肉、北京片皮鴨、小籠包等等,很受外國人歡迎,如果他們家附近有中餐館,相信壹定會去光顧的。

現在的中餐在先人創建的八大菜系、宮廷菜、民間菜等菜系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大的改進,也融入了許多西餐原素在裏面,比如說分子菜,以及在就餐時的分餐制,壹人壹碟壹菜,這些都非常適合外國人的就餐習慣,其實,在國外許多中餐館巳經這樣做了,當然受到外國食客的歡迎,也算是入鄉隨俗吧!生意當然會更好做了。

雖然中餐在國外某些城市很受歡迎,但也有地方因為飲食習慣差別巨大,當地人不習慣中餐菜肴的口味,在開中餐館之前,也因該先咨詢壹下當地人,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等方面,才能準備的更周到。

總之,中餐的前景還是非常光明的,隨著我國壹帶壹路的實施,與國外更拉近了距離,交流更加頻繁,再加上中餐在菜肴、吃法上的改進,中餐當然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青睞,相信會有更多的外國朋友吃中餐!

紅廚 美食 傾情呈現,歡迎建議、討論 美食 文化,謝謝繼續關註!下次再見……

看看湖南衛視中餐廳?其實我覺得應該會比較難,中國人的南北口味都不壹樣,就更別提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口味可以壹樣了,題主應該先去目標國家了解壹下當地人的口味,而且學習中國菜肴也要多,川魯粵都應該學習點,也不用太精通,畢竟是歪果仁。。。而且要註意當地的法律,生活習慣什麽的,啊呀太麻煩了。。。祝題主實現自己的夢想哦

這個沒有辦法具體回答,從很多媒體平臺看的出來,還是很受歡迎的,但是實際情況怎麽樣,並不是很清楚,畢竟這裏面會有很多隱藏的成分存在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妳!

中餐在國外生意是蒸蒸日上!財源廣進!蓬勃發展!具有良好發展優勢!

不太能確定,感覺應該還是比較難的吧,畢竟有口味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