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急求精通唐詩及唐朝歷史人才,今晚截至

急求精通唐詩及唐朝歷史人才,今晚截至

唐詩:

浪漫主義代表--李白.(人稱詩仙...特點大氣 富有想象力.浪漫...比如望廬山瀑布..比如月下獨酌..比如將進酒..)

現實主義--杜甫.(詩聖...他的詩稱為"時史"因為壹生關心民眾疾苦嘛...比如三吏.三別...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居易.(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山水田園派--王孟 (王維和孟浩然)

邊塞派--王昌齡(他的詩也不錯)、高適、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很有氣勢厄..)

晚唐--李商隱(呵呵..很喜歡他 喜歡這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還有這個..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壹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哦.對了...他和杜牧並稱"小李杜"..李白和杜甫是"大李杜"嘛...杜牧還是多不錯的...)

宋詞:

豪放派--蘇辛(蘇軾和辛棄疾)

(蘇軾我很喜歡了...算作豪放派絕對夠實力比如赤壁賦.....但是蘇軾也是個很有性情的人...比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裏的對親人的思念 對未來的希冀..比如記承天寺夜遊裏被貶後的抑郁樂觀相加雜的心情....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裏的深情...比如蔔算子(缺月掛疏桐)淡淡的無奈與憂傷.....)

(辛棄疾也很不錯啊...喜歡他的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很壯闊的軍營場面..寫得豪氣又不缺細致.也表達了作者的報國壯誌...不僅是個好詞人,也是個驍勇善戰的好將軍)

婉約派--李清照 .柳永

(李清照 .歷史上都少見的才女..婉約自然比其他男詞人更勝壹籌..基本首首都是好詞...所以我也就不介紹了 ..)

(柳永...本來是寫詞給青樓女子唱的..由於當時很流行..居然名垂千古了..真不錯啊...)

另外提壹個 .李煜.(南唐後主...只愛詩詞美人..結果國破人亡.淪為階下囚..但是他的相見歡..虞美人..都還是很有名呢.個人很喜歡這首 :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壹定要選我啊....這真是算我個人積累了..不是復制的...算我以前初中的只是還沒白學.至少還沒忘...希望妳看了長點知識...

唐詩代表人物: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眾多偉大、傑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詩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見存世唐詩五萬四千余首。

唐代初期的代表人物是被稱為“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在初唐的後期,出現了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高峰。此時詩壇群星輝映。王維和孟浩然善於表現山水田園的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盛唐有壹些詩人,善於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等。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他的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壹個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絕句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壹起被後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他是壹位富於想像的詩人,他的詩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又由於他性格開朗豪放,他的詩意象明麗清新、色彩鮮艷。他純然是壹位天才的詩人。

當時另壹位偉大詩人,是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唐代沒有任何壹位詩人,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唐詩到杜甫是壹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采用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不同流派。韓愈、孟郊和李賀是壹個流派;另壹個詩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主。他們主張詩應有為而發,應有益於政教之用。

晚唐時出現了大量寫得非常好的詠史詩,杜牧、許渾是代表。晚唐藝術成就最高的壹位詩人是李商隱。李商隱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驚人的才華,開拓出壹個充滿朦朧、幽約的美,讓人咀嚼回味的詩的境界,達到了新的高峰。

宋詞代表人物: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壹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歐陽修、南唐後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範仲淹、蘇軾、辛棄疾、嶽飛等。

唐詩宋詞詩人介紹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韶州(今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出生於當時唐安西大都護府所在的碎葉城(今吉爾斯坦境內)。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因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又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詩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壹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詩風沈郁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後世詩人影響極大。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壹次科考外,壹直在家鄉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王昌齡(約690-756?),字少伯,今陜西西安人,壹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壹生只做過中下級官吏,安史之亂時,於還江寧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詩以寫宮怨、邊塞、送別為佳,尤長於七絕,有“七絕聖手”之稱,時人推為“詩家天子”。

丘為(694-789?),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年間進士,歷官太子右庶子,與王維、劉長卿等友善,活到95歲,相傳是唐代享壽最高的壹位詩人。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壹說江西南康人。開元十四年進士,由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左拾遺,終著作郎,後歸隱江東。詩多寫山林隱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麗。

常建(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只做過盱眙尉的小官。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

岑參(715-770),南陽人,壹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天寶三年進士,初為小官,後做過嘉州刺史等官,世稱“岑嘉州”。詩以寫邊塞生活著稱,與高適齊名,合稱“高岑”。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於洞,因號猗於子,河南人。天寶十二年進士,因招募義軍抗擊史思明有功,廣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後遷容管經略史。詩多諷喻時政,反映人民疾苦。

韋應物(737-791?),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年曾在宮廷擔任過玄宗的侍衛官,早年為人任俠,狂放不羈,後來發奮讀書考中進士。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德宗貞元年九年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科。官禮部員外郎,因參與變革的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詩文在當時都很有名,和韓愈***同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壹。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四十多歲才中進士,只做過縣尉壹類的小官。壹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年輕時使年任俠,睿宗文明元年進士,武則天執政時,任時麟臺正字、右拾遺等小官。他對自六朝以來浮華綺麗的詩風深感不滿,力求改革,在詩歌創作與理論上都作出過重要貢獻。

<<--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禦史,因上疏請免關中賦役,貶為陽山縣令。後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謚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與柳宗兒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陜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壹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壹生很不得誌。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壹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蓧(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後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後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

唐玄宗(685-762),壹稱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禪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開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賢相,政治清明,史稱開元之治。後來相繼任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幸楊貴妃姐妹和邊將安祿山,釀成安史之亂,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後,尊之為在上皇。能詩,通曉音律。

<<--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十四歲應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交趾探望父親,不幸溺溺水死,年僅二十七歲。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

駱賓王(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早年落魄無行,但詩文早有名,平生只做過主簿壹類的小官,參加過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義兵,為徐起草了《討武氏檄》,後來兵敗亡命,不知所終。也是初唐四傑之壹。

<<--

杜審言(約646-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高宗鹹亨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壹,作品多樸素自然。

<<--

沈亻全期(約656-714),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進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詩與宋之問齊名,合稱“沈宋”,所作多應制之作,意義不大,但對律詩的定型所起作用較大。

<<--

宋之問(約656-712),壹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壹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上元進士,武則天時官尚方監丞,中宗時入選為修文館學士,因謅事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士林所不齒,玄宗先天年間賜死。詩與沈亻全期齊名,合稱“沈宋”,所作多粉飾現實,歌頌升平,價值不大,但律詩在初唐時有壹定地位。

<<--

王灣(?-750),今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進士,開元五年任滎陽主簿,終洛陽尉。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多,這首《次北固山下》為最著名。

<<--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壹年進士,曾任長洲縣尉,因事下獄兩遭貶謫,移睦州司馬,官司隨州刺史。詩多寫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離亂之作,善於描繪自然景物。五言詩成就較高,被稱為“五言長城”。

<<--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寶十年賜進士第壹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學士,與韓雄(左)羽、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歷十才子。又與郎士元齊名,人為之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題材多偏重於描寫景物和投贈應酬。

<<--

韓雄(左)羽(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進士。德宗時,除駕部郎中,知制誥,經中書舍人,為大歷十才子之壹,詩詞藻華麗,以七絕《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壹首為最有名。據說當時有兩個韓雄(左)羽,都善詩文,壹次要授官,上命下來,不知該授給哪壹位,皇帝只好批曰:“與詠‘春城無處不飛花’之韓雄(左)羽。”可見此詩知名度之高。

<<--

劉繚(右上部)日(704-745?),江東(今江西奉新)人,開元十壹年進士,曾任校書郎、洛陽尉、夏縣令,為人淡泊,喜結交方外之士。詩多寫自然景物。

<<--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

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曾因安史之亂,遷居今江西波陽。屢舉進士不第,後得宰相元載賞識,才得以做了幾任小官,累官檢校戶部郎中。大歷十大才子之壹,詩多贈答應酬之作,無甚特色。但邊塞詩寫得很有氣勢,壹些描繪自然景物的詩也不乏佳作。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陜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後棄官在燕趙壹帶漫遊。憲宗時官秘書少監,終禮部尚書。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

<<--

司空曙(約720-790?),字文明,壹作文初,廣平(郡治今河北永年東南)人。曾舉進士,為劍南節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歷十才子壹,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長於五律。

<<--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九年進士,登博學鴻詞科,授監察禦史,因參加王叔文變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因宰相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又並稱“劉白”,詩風格清新,宛轉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的精華,並多反映社會生活。

<<--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郎”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是韓愈的學生,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

<<--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和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及劍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禦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 ,終中書舍人。詩豪爽清麗,自成風格,人稱“小杜”。又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

許渾(生卒年不詳),字用晦,壹作仲晦,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人。屢試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進士,官虞部員外郎,睦州、郢州刺史,自少苦學多病,喜愛林泉,詩長於律體,多登高懷古之作。

<<--

溫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助教。詩辭藻華麗,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亦作詞,是“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後詞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

馬戴(775-?),字虞臣,今陜西華縣人,壹說河北人或江蘇人。屢試不第,直到武宗會昌四年才中進士。宣宗大中初年在太原幕中掌書記,因直言得罪,被貶為龍陽(今湖南漢壽)尉,後官太常博士。詩風與賈島相近,嚴羽認為其律詩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

<<--

張喬(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懿宗鹹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鹹通十哲”。因避黃巢之亂,曾在九華山隱居。詩清雅巧思,風格也似賈島。

<<--

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壹帶人。僖宗光啟四年進士。終生飄泊,曾長期羈旅於四川和陜西壹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

<<--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順二年進士,但示授官。後任五代梁太祖朱溫的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其詩語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

<<--

韋莊(836-910),字端已,長安杜陵(今屬陜西長安縣)人,昭宗乾寧元年進士,年輕時生活放蕩,後入蜀為王建掌書記,王建為前蜀皇帝,任命他為宰相,詩詞都很有名,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擬遇,在當時頗負盛名,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所作詞語言清麗,多用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遊樂生活,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

<<--

僧皎然(730-799),字清晝,本姓謝,為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曾與顏真卿等唱和往還,又與靈徹、陸羽等同居吳興杼山妙喜寺。詩多送別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揚佛教出世思想。情調閑適,語言簡淡。

<<--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壹年進士,官司勛員外郎。早期有過壹段風流不羈的生活,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艷,後歷邊塞,詩風變得雄渾豪放。

<<--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後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

<<--

崔曙(約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開元二十三年第壹名進士,但只做過河南尉壹類的小官。曾隱居河南嵩山。

<<--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蘇丹陽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天寶十五年進士。曾官無錫尉,大歷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詩清逸可誦,多飄泊之感。

<<--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明經科,十九年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禦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與白居易同為早期新樂府運動倡導者,詩亦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其實,無論是反映生活的廣度與深度還是詩歌藝術,元稹都遠不能與白居易相比。

<<--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濟人,武宗會昌元年進士。官宏文館學士、尚書郎,後出為巴州、蓬州、綿州刺史。持論鯁切,以謀略高自標顯。終秘書監。詩多草率而成,未免失之淺露。

<<--

秦韜玉(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應進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賜進士及第。曾從僖宗入蜀,依附有權勢的宦官田令孜,官工部侍郎、神策軍判官。詩以七律見長。

<<--

裴迪(716-?),關中(今屬陜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早年與王維友善,同居終南山,相互唱和。現存詩多為五絕。常描寫幽寂的景色,思想傾向與王維的山水詩相近。

<<--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壹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壹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是大歷十才子之壹。

<<--

王建(約767-830?),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寒微。大歷十年進士。曾作過縣尉、縣丞、司馬壹類的小官,又從軍到邊塞,晚年退居今陜西西安市。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政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作了不同程序的反映,語言也較樸實。

<<--

權德輿(759-818),字載之,今甘肅秦安人,壹說為陜西略陽人。少有文名,曾官禮部侍郎同平章事,因與李林甫不合,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詩多而無甚特色,只有少數樂府詩為人稱道。

<<--

張祜(生卒年不詳),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壹說河南沁陽人。早年寓居蘇州,後至長安,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詩以宮詞為最有名,深得同時代詩人杜牧的推重。

<<--

唐詩的代表人物

是李白和杜甫了,因為他們倆的影響是其他詩人無法比肩的,不過要說細點,可以以時間為序.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陳子昂

盛唐: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

高適、岑參——邊塞詩

李白 杜甫

中唐:韓愈、孟郊、李賀

劉禹錫、柳宗元

白居易、元稹

晚唐:杜牧、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