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雲南著名的風味小吃。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再加作料做成。湯用肥雞、豬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將雞脯、豬裏脊、肝、腰花、鮮魚等切成薄片,擺入小碟,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同時備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等。
進餐時,以大海碗盛湯,加味精、胡椒、熟雞油。湯滾油厚,不冒壹絲熱氣。湯上桌後,將鴿蛋磕入碗內,繼而將肉片氽入湯中,輕輕壹攪,霎時變得雪白、細嫩。然後再放入鮮菜、米線,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即可食用。
2、宜良燒鴨
宜良燒鴨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足可與北京烤鴨相媲美,燒鴨又分仔鴨和肥鴨兩種:仔鴨肉質細嫩,食味香甜;肥鴨油脂較多,肉質老香,若配以蔥白、花椒或醬制品食用,則別具風味,尤以狗街燒鴨為佳。
宜良燒鴨的制作非常考究,烘烤時以松毛結為燃料,待燃到煙盡,適時翻轉鴨身,在表皮塗抹蜂蜜水、豬油。這樣烤出的鴨,皮脆而不焦、肉質松軟、甜嫩離骨、非常可口。傳說中宜良燒鴨並不算雲南本土菜,而是由南方傳過來的,相傳明代朱元璋派傅友德征戰雲南,同時帶上了燒鴨大師傅李海山,戰後回南京受封的傅友德被朱元璋賜死,燒鴨大師聞訊不敢再回南京,便隱姓埋名在宜良開起了烤鴨店,宜良燒鴨便流傳至今。
3、汽鍋雞
汽鍋雞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在滇南地區民間流傳。相傳是監安府(今建水縣)福德居廚師楊瀝發明的吃法。那年皇帝巡視監安,知府為取悅天子,發出布告征求佳肴,選中的賞銀50兩。楊瀝家貧,老母病重,為得重賞,他綜合了當地吃火鍋和蒸饅頭的方法,創造了汽鍋,又不顧生命危險,爬上燕子洞頂采來燕窩,想做壹道燕窩汽鍋雞應征。不料汽鍋被盜,楊瀝被問欺君之罪。幸而皇帝問明真相,免楊瀝壹死,並把福德居改名為“楊瀝汽鍋雞”。從此汽鍋雞名聲大振,成滇中名菜。
汽鍋雞做法獨特,吃起來雞肉嫩香、湯汁鮮甜,是壹道美名越傳越遠的雲南名菜,深受中外食客的贊譽。 加入“三七”、天麻、蟲草等名貴藥材烹飪,便成為“三七”汽鍋雞、天麻汽鍋雞、蟲草汽鍋雞,為雲南具有獨特風味的滋補名菜。
4、大理沙鍋魚
沙鍋魚,是大理宴席上的主菜,它以獨特的炊具和豐富的配料制作而成。此菜源於壹則軼事:昔日大理城有家飯店名叫“山海酒家”,生意十分興隆。店裏有壹個名叫張小三的跑堂,每天把有錢人吃剩的菜,裝在砂鍋裏帶回去。壹日,壹富商在店中大宴賓客,張小三照往常將剩下的菜帶回家中,正巧家人從洱海裏捕到壹條魚,便把魚剖洗幹凈放進砂鍋同煮,全家人吃後都覺得鮮美可口。張小三茅塞頓開,自創了此道聞名遐邇的砂鍋魚。
砂鍋魚烹調時講究配料比例、刀工,並十分註意工序、配料及火候。趁湯沸將砂鍋端上,香味撲鼻,色彩美觀,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是大理富有地方特色的宴客佳肴。大理砂鈔鍋魚與豆腐煮魚、凍魚,稱為大理的“壹魚三吃”,飽負盛名。
5、楚雄特色野生菌火鍋
到了雲南,滿眼的綠和各類植物讓許多人感嘆物種的豐富,在這裏僅菌類就有上百種:青頭菌、雞腿菌、雞油菌、珊瑚菌……到了雲南壹定要吃地道的純天然野菌,尤其是雨後新摘的新鮮菌類。要註意的是,壹定要在當地人的“照顧”下吃野生菌,因為很多菌類是有毒不能吃的。
作為最能體現野生菌香味和鮮味的火鍋吃法,近來頗受食客青睞。野生菌火鍋采用老菌湯作為湯底,將7種以上野生菌幹片,加上高鈣骨料混合經7小時熬制而成。其湯底略顯渾濁,但吃起來比聞上去要香得多,還具有補鈣等保健作用。加上店家研制的菌碟(將幹菌發開後,經過焙制、炒幹後加入小米辣制成),配合野生菌火鍋來吃,既不會奪走野生菌的香味,也能彌補昆明食客喜香好辣的飲食習慣。在大吃野生菌後,千萬不要忽略的是壹定要舀碗湯嘗嘗,這可是純野味的,而且絕對新鮮。
6、大理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分布在風光秀麗的雲南大理,這是壹個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或是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壹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壹樣的。
第壹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麽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二、雲南十大小吃大搜羅
1、大救駕
大救駕是雲南著名小吃之壹,也就是炒餌塊。餌塊用米制成,為雲南所獨有。典故來自清初吳三桂率清軍打昆明,明朝永歷皇帝的小朝廷壹路奔逃至騰沖,饑餓難忍時,當地人炒了壹盤餌塊送上。皇帝就連贊:“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炒餌塊由此改名。
騰沖產的餌塊細糯、色白、有筋,切成菱形片,加鮮豬肉片、火腿片、酸菜、蔥段、菠菜段、番茄丁糟辣子、雞蛋等炒香,又加入少量肉湯燜軟,再用醬料調味,最後還配壹碗酸湯,就上了桌。米食配酸湯爽口、開胃又益於消化,“大救駕”於是坐定了熱門兒菜的位置。
2、苦蕎粑粑
雲南的很多地方都有粑粑,如大理喜州粑粑、麗江粑粑等。苦蕎粑粑是彜族的主食,蕎麥是雲南高寒地區出產的壹種粗糧,又有苦蕎和甜蕎之分,做粑粑實際上用的是不很苦的甜蕎。蕎麥具有清涼爽口、又純又香的特點,且同時具備人體需要的多種氨基酸,壹直都是糖尿病人的理想主食之壹。因為苦蕎粑粑味道略苦,在彜族地區,每當春暖花開盛產蜂蜜的季節,人們把苦蕎粑粑燒好或煎好後,都會從蜂蜜桶裏取下蜂蜜,用牛耳大的葉包好,蘸食苦蕎粑粑。
3、蒙自年糕
蒙自年糕是用糯米粉、紅糖、豬油、豆腐皮、香芝麻、玫瑰糖等料,調成糊狀,入碗蒸制而成,呈半圓球形。深棕紅色,鮮艷油潤,味甜香糯,柔韌適口,能存放較長時間,生產壹兩天即可直接食用。存放時間較長者,則切片油煎、烘烤或蒸食。
4、玫瑰米涼蝦
米涼蝦是雲南風味小吃。用大米制漿煮熟,用漏勺漏入涼水盆中而成。因頭大尾細形似蝦,故此得名。用它配入糖水,加入玫瑰糖,是夏季解渴佳品,成品香甜軟嫩,人口冰涼。
5、大理乳扇
乳扇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風味食品。當地少數民族利用剩余的牛奶制成。由於美味可口,不但是當地人們喜愛的小吃,也是宴席中的名點。
6、曲靖蒸餌絲
曲靖蒸餌絲,時間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在曲靖市學院街口有壹家餐館,雖然門面不大,但因該店供應的主要小吃品種蒸餌絲制作精細,風味獨特,每天都引得顧客盈門,幾年間便聲名大振。喜歡吃辣的顧客還可以自行放上油辣子,最後拌勻就可以食用。等顧客吃完餌絲,再喝上壹小碗撒了蔥花的筒子骨湯,那才叫回味無窮!
7、牛肉湯泡餌
餌這壹米制品,走遍全國各地,唯雲南有賣。薄薄的餌片,烤得軟軟的,本已是口味極佳的小吃,再把烤好的餌 蘸上甜醬或鹹醬,撕成小片,放入濃郁、滋補的牛肉湯中泡上壹會兒,加上辣椒、蔥花等佐料,食之自然美味爽口。
8、油炸豌豆粉
油炸豌豆粉是傳統民間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具體做法是先將質量上乘的豌豆用水泡漲去殼,然後磨成漿,用篩子過濾,再把漿水放入鍋裏用文火慢慢煮成糨糊狀冷卻後即成豌豆粉。用刀將豌豆粉切成小片,放入鍋內用清香油和熟豬油混合炸,半熟後撈起來晾壹晾,再重入鍋內油炸待熟透後撈起。吃時灑上椒鹽,吃起來香脆、鮮嫩,令人回味無窮。
9、雲州“馬打滾”
馬打滾是壹種香甜溫潤的風味糯食,是臨滄雲縣的特色小吃之壹。冬季,用如玉似珠的上好糯米磨成米漿,做成臘面。先將臘面用清水攪拌均勻,然後捏成圓狀,倒入開水中煮至熟撈出後倒入備好的香料中來回滾動。香料由炒過的黃豆粉拌芝麻、白糖等。其口味香中帶甜、溫潤香糯。
10、香竹飯
香竹飯具有濃郁的傣族風味,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間做出的飯最好。此時竹子內有壹層香氣撲鼻的香膜,所以叫香竹。傣族人先將香竹的竹節作底砍下,然後將泡過的糯米放進竹筒,用芭蕉葉塞住竹筒口,用水浸泡15分鐘,放進火灰裏焐著或在炭火上烤,待竹筒口冒出蒸汽達10多分鐘後,再取出來,吃的時候用木錘敲打,使飯變得又軟又香,吃起來芳香柔糯,別有風味。
小知識:在版納的飯店裏吃糯米的時候,要先洗手,因為糯米要用手捏,捏的時間越長,口感越好。當地人說,吃糯米的時候,要邊摸頭邊捏,那樣才會越吃越香,說是這樣說,可沒人這樣去做,其實只需在捏的時候加上壹點油,就會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