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微信上壹組“私家菜”圖片的吸引,我便來到壹個叫加孜拉·阿合買地的家裏。
那是壹間不足20平米簡陋的廚房,加孜拉·阿合買地利索地忙碌著。只見她系著白色圍裙,頭頂花頭巾,熟練地在烘焙糕點,那甜膩的氣息攜裹著幸福的味道撲鼻而來。“這是我自制的,用酥油、酸奶、奶疙瘩、雞蛋、水等材料配料而成,我反復試過多次,才有了這樣的口感。”她端上壹盤蛋糕,姣好扮相、氣味芬芳、低脂低糖、低卡路裏,滿臉得意。伴隨著對這款蛋糕的感情,還給它起了個洋氣的名子——芭比公主蛋糕。
我好奇,壹個少數民族農家婦女,怎麽會突發奇想,以微課堂的形式推送哈薩克族美食?她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圍城六載,日子平淡,壹直在家做全職媽媽,照顧壹雙兒女。丈夫是哈日布呼鎮派出所的壹名協警,僅靠他壹個人的工資常常讓生活捉襟見肘。
生命是壹架織布機,光陰是那長長的絲線,我們就是壹個梭子,不停地來回穿梭,織下了光景的變換,雨水的氣味,花朵的芬芳,還有那些平淡瑣碎的生活細節。加孜拉·阿合買地不甘心生活顏色太單調,她要為自己的日子繡上幾朵花、幾片葉子。
就這樣,她根據民族美食特色分設了菜系、飲品、糕點系列,每個班不少於30課時,學費是80元。她堅持每天在微信上發布風味美食圖片,語音或視頻傳授制作過程,不到1個月,微信報名學員從最初幾個人攀升到幾百人。
“這是我做的包爾薩克。”加孜拉·阿合買地興致勃勃地給我介紹著。包爾薩克用發面做,面稍發後,在面板上搟成薄片,並切成小菱形,或4-5厘米的方形、長方形。在鍋裏用油炸黃即成。哈薩克族壹天要喝六七次奶茶,來了客人上茶都離不開包爾薩克。
民族特色佳肴走向市場,走向人們的餐桌,要不斷增加花樣、增加菜品。於是,她又向節慶飲食、特色飲食拓展。
加孜拉·阿合買地開始研制她的“手抓肉面”,這道菜是哈薩克族人待客的風味美食菜肴之壹。她專業地講解著這道菜的工藝流程,先把羊肉切成大塊,按腿、肋骨、胸等部位分塊,放涼水煮沸撇血沫,兩個小時左右取出肉,湯肉放鹽、洋蔥。用原汁肉湯煮面條或面片,撈出盛盤,肉用小刀切碎後同面拌在壹起,吃時放少許洋蔥即可。縷縷香味追隨盤子的走向飄散開來。
如今,加孜拉·阿合買地的烹飪水平日益嫻熟,報名學員絡繹不絕。
她為開辦好“私房菜”班培訓,經常收看美食烹飪節目,看到有興趣的菜品,她就認真在本子上記下菜名、材料、制作步驟等。剛開始她按照菜譜壹步步地做,生怕漏掉個步驟,隨著做菜的次數多了,也就不那麽“嚴謹”了。奇怪的是,往往這種隨性而為的菜比“照本宣科”做出來的好吃。她認為私房菜並不在於多麽的花枝招展,簡單上手、過目不忘、便於推廣私房菜風情。
“做壹道菜的時候就物我兩忘,單純地只是想,怎麽才能做的好吃,怎麽讓吃的人滿心溫暖。”加孜拉·阿合買地臉上溢滿自信,熏馬肉是哈薩克族美食中的壹絕。“熏”作為壹種烹調方法,每到深秋熏肉時,選擇膘肥體壯的馬匹宰殺後進行加工,撤上鹽、胡椒粉等佐料,灌進3尺多長的馬腸內,兩頭紮緊,搭在木架上,用松枝熏烤,等到馬肉和馬腸脫水萎縮,表面呈黑紅色就熏制完成了,儲存到冬季食用。她的熏馬腸,脂肪豐富,油而不膩,瘦肥分明,色澤油亮,吃到嘴裏壹股松油和馬肉的清香。
加孜拉·阿合買地堅信,只要有巧妙的心思,很多看似氣場並不相投的食物,也許偶然相遇,就會創造出新的美味。還有太多的美食,我叫不上名字,比如燒小麥,炒前除掉麥皮,放羊油炒後搗成粉,再放羊尾油,與茶水拌著吃。比如小麥飯,把除皮的小麥舂成半碎,放進鍋內加水煮熟,再放入溶稀的酸奶疙瘩或放點酸奶和肉,牧民們喜歡在秋冬季吃這種食品。
“這個微信課堂就像我的另外壹個孩子,看著它不斷成長、壯大,給了我堅持做下去的力量。”加孜拉·阿合買地說著自己今後的打算,準備開壹個實體店,店名都想好了,就用兒子的名子命名叫“阿合江美食店”。
加孜拉·阿合買地的“私房菜”很火。她感慨地說,哈薩克族飲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壹個縮影,作為壹個哈薩克族人,她有責任將本民族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並代代傳承下去。她要將“阿合江美食店”做成哈薩克族風味的招牌店。
這些只是“私房菜”的冰山壹角,如果妳想吃更多特色美味,加孜拉·阿合買地的“私房菜”會不斷的散發著熱烈的味蕾誘惑,讓食物的芳香滿足而長久的留在唇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