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中國菜裏的牛肉不需要熟成?

為什麽中國菜裏的牛肉不需要熟成?

為什麽中餐幾乎不做牛肉熟成?

這個問題,可以鏡像到歐美人捕到魚,不是趁新鮮吃掉,就是加大量鹽風幹或徹底發酵。中國人的“腌鮮魚”,也就是臭鱖魚,在歐美人的觀念裏是不可思議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熟成牛肉和臭鱖魚其實是同壹類食物:在保持肉類食物新鮮質地的基礎上,通過微生物的輕度發酵,賦予更好的肉質和更豐富的滋味。

本是同根生,互不理解的原因在哪裏?

No:1 壹

熟成牛排並不是壹種具有悠久歷史的食物,17世紀,法國傳奇名廚卡漢姆,就是發明法式酥皮濃湯的那位,曾經說:“將牛肉吊掛在室溫下存放,越久越好。”

這種今天看來妖言惑眾的異端邪說,居然從壹位名廚嘴裏說出來。可見僅僅300年前,歐洲的牛肉熟成技術還處在極其混亂、不成熟的階段。

但那個時代的歐洲人,也確實觀察到了牛肉在室溫下存儲壹段時間後味道更好。在倫勃朗1655年創作的名畫《牛肉》裏,描述的就是壹整只開膛破肚的牛,被室溫下吊掛起來的樣子。

事實上,動物死亡後,血液循環停止,但大部分細胞的新陳代謝依然在進行。壹段時間後,細胞的代謝物無法排出,就會發生肌肉收縮、肉質發硬、顏色暗沈的變化。解剖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屍僵”。

牛的體型大,屍僵期來得比較慢,大約在10-24小時左右。這就是正宗潮汕牛肉火鍋需要在宰殺後爭分奪秒送上桌的原因:利用這短暫的大半天緩沖時間,讓食客吃上還沒有變硬的熱鮮肉。但顯然,300年前的歐洲,是沒有這樣的物流基建水平和社會商品流轉秩序的。

所以,吃硬邦邦的牛肉,成了歐洲人沒有選擇的選擇。至今為止保留的把牛肉煎烤得半生的習慣,或許也是為了對抗烹飪過程讓本來就發硬的牛肉變得更皮實難嚼。

但人們很快發現,壹部分沒有及時處理的牛肉,在肉鋪裏吊掛幾天後,反倒變得更軟嫩香濃。

原因很簡單:發生屍僵後72小時左右,牛肉中的鈣離子激活蛋白酶,在微生物的幫助下逐漸分解肉類。解剖學把這個過程概括為後熟-自溶-腐敗。最終,壹塊鮮活的肌肉會化成壹灘膿水。

如果能抓住後熟之後、自溶腐敗之前的間隙,就能獲得壹塊雖不新鮮,但味道不差的好肉。此外,長時間的懸掛,還能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拉長牛肉的肌纖維,進壹步讓肉質軟嫩好嚼;同時帶走壹部分水分,讓牛肉中的脂肪更加香濃。

牛肉熟成,這個享譽西餐的概念,就這樣萌發。

No:2 貳

在吃的方面,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

法國人卡漢姆的那句“越久越好”,從某種角度詮釋了肉類熟成的真相:在不腐爛變質的前提下,熟成的過程較長,就越能獲得軟嫩的口感。同時,肉類的蛋白質被分解成顆粒更小的氨基酸,也讓人的味蕾更容易感受到鮮美。

這與長時間的烹煮,把牛肉燉到酥軟,並獲得鮮美的牛肉湯,是同壹樣的邏輯。

如何延長肉類的熟成周期?最早被歐洲人發明的的方法是幹式熟成:把牛肉掛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幾天後,肉塊表面產生硬殼,甚至產生黴菌菌絲,但內裏依然是軟嫩的。

幹式熟成的牛肉浪費很大,除了大量水分流失之外,吃之前還要把表面硬結的外殼切掉,損失在30%以上。最關鍵的是,每塊肉的狀態、菌群都是不同的。沒人能保證在熟成的過程中,雜菌的生長不會讓牛肉變質。很有可能滿懷希望切開,卻發現裏面已經爛成了壹灘膿水。

這正是中國沒有誕生與流行熟成牛肉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以勤勞勇敢作為座右銘的中國人,連壹塊豬肉皮都要想方設法做成皮凍,灌在湯包裏;或者炸成皮肚,讓它吸收湯汁。這種大塊大塊浪費好肉的做法,實在罪過罪過,阿彌陀佛。

張愛玲在《論吃和畫餅充饑》中,用嘲諷的語氣寫道:“西方人為了肉嫩,居然把它放到發臭為止,中國的留學生見之蹙眉。”頗能代表那個年代中國人對熟成的認識。

壹塊牛肉幹式熟成的全過程

相反,以少量鹽輔助抑制雜菌,做成腌鮮魚、暴腌肉,是中國人在同壹時期的創造。這種做法相比什麽都不添加直接熟成的成功率高得多,還能更方便保存和運輸。雖然會隨之誕生讓人不適的臭味,但烹飪技術高超的中國廚子們,本就擅長以大蒜、香油、黃酒掩蓋味道,這是歐洲人無法學會和理解的。

但在歐洲,列強們卻在16世紀開始的大航海中,擄掠了大量物質財富。大批貴族和冒險家們就此發跡,在他們眼裏,為了獲得更好的滋味,浪費幾塊牛肉又有什麽大不了的?

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歷史際遇,造就了不同的飲食習慣。

No:3 三

1851年,第壹臺人工制冷壓縮機發明。這標誌著人類從此能夠精確地控制溫度,對牛肉熟成來說,這是跨時代的壹大步。

很快,專門用於牛肉熟成的熟成櫃被制作出來。人為地為熟成牛肉創造抑菌、通風、溫濕度合宜的環境,無謂的浪費大大減少。從此,熟成牛肉從少數人的享受,變成了普通人勒緊褲腰帶也能吃到的美味。

70年代,隨著真空包裝技術的成熟,濕式熟成也隨之誕生。比幹式熟成簡單省心得多,只需要將真空包裝的牛肉塊放在溫度恒定的冷藏間就可以。流失的水分,會慢慢浸潤回牛肉,讓它變得更松軟多汁。不用擔心氧化、水分流失和微生物侵蝕,只要溫度和時間控制得當,就能收獲不遜幹式熟成的味道。

同樣份量的牛肉,通過幹濕兩種熟成後的對比

有統計證明,到了90年代,在美國熟成牛肉市場裏,濕式熟成的牛肉,已經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今天我們在超市買到的真空包裝切塊牛排,都是廣義上的濕式熟成牛肉。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小眾熟成方法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有人以黃油包裹牛肉,促其熟成;有人把牛肉泡在抑菌的氣泡礦泉水裏熟成;有人在零下1攝氏度的環境裏進行超長時間的冰溫熟成;在繁殖選育肉牛中後來居上的日本人,還整理出了壹套完整的不同於幹式熟成的“幹枯熟成”,減少風量,降低溫度,充分凸顯黑毛和牛肌間脂肪豐腴的優勢。

youtube上黃油熟成左與幹式熟成右的比較。

但或許是囿於傳統,又或許是覺得浪費才能體現精貴,守舊的歐洲人,至今依然認為損耗率最高的幹式熟成才是正宗的熟成牛肉。歐美美食家們評價濕式熟成牛肉“有血水的酸味”,而面對幹式熟成,則不吝贊美地給予了“堅果味”“金屬味”“蘑菇味”“燒烤味”等充滿主觀色彩的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