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全國特色小零食有哪些+典故

全國特色小零食有哪些+典故

陳麻婆豆腐

陳麻婆豆腐是由國家命名的壹家《中華老字號》老牌名店。其創業於清朝同治初(1862年),開業於成都北郊的萬福橋。原名陳興盛飯鋪,主廚為陳春富之妻。陳氏所烹豆腐色澤紅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燙、形整,極富川味特色,陳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爾,求食者趨之若鶩,文人騷客常會於此。有好事者觀其陳氏臉生麻痕,便戲之為"陳麻婆豆腐",此言不徑而走遂為美談。飯鋪因此冠為"陳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陳麻婆豆腐就被列為成都的著名食品。

特色小吃de歷史典故

夫妻肺片

相傳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壹男子名郭朝華,與其妻壹道以制售涼拌牛肺片為業,他們夫妻倆親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籃叫賣。由於他們經營的涼拌肺片制作精細,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為區別壹般肺片攤店,人們稱他們為"夫妻肺片"。設店經營後,在用料上更為講究,以牛肉、心、舌、肚、頭皮等取代最初單壹的肺,質量日益提高。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風味,"夫妻肺片"之名壹直沿用至今。

特色小吃de歷史典故

毛血旺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壹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賤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起賣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別好。在壹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裏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在成都很有名氣,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頭少,不加兔頭,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鮮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還有五香鹵兔、紅板兔、麻辣兔丁。另外,二姐兔丁店還經營紅油雞塊、蒜泥白肉、涼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種涼菜

特色小吃de歷史典故

擔擔面

用面粉搟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擔擔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自貢市壹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壹中銅鍋隔兩格,壹格煮面,壹格燉雞或燉蹄膀。現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

特色小吃de歷史典故

龍抄手

創始於本世紀40年代,當時春熙路"濃花茶社"的張光武等幾位夥計商量合資開壹個抄手店,取店名時就諧"濃"字音,也取"龍鳳呈祥"之意,定名為"龍抄手"。龍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餡嫩、湯鮮。抄手皮用的是特級面粉加少許配料,細搓慢揉,搟制成"薄如紙、細如綢"的半透明狀。肉餡細嫩滑爽,香醇可口。龍抄手的原湯是用雞、鴨和豬身上幾個部位肉,經猛燉慢煨而成。原湯又白、又濃、又香

特色小吃de歷史典故

鐘水餃

創始人鐘少白,原店名叫"協森茂",1931年開始掛出了"荔枝巷鐘水餃"的招牌。鐘水餃與北方水餃的主要區別是全用豬肉餡,不加其它鮮菜,上桌時淋上特制的紅油,微甜帶鹹,兼有辛辣,風味獨特。鐘水餃具有皮薄(10個水餃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選豬肉)、餡嫩(全靠加工時掌握好溫度、水分,肉餡細嫩化渣)、味鮮(全靠輔料和紅油、原湯)的特色

特色小吃de歷史典故

韓包子

成都名小吃韓包子從創業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1914年溫江人韓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開設"玉隆園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鮮美而在成都站穩了腳跟。韓玉隆辭世後,其子韓文華接替經營,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實踐,創制出"南蝦包子"、"火腿包子"、"鮮肉包子"等品種在成都飲食行道壹炮打響,名聲不脛而走。後來韓文華幹脆專營包子,並將其店名更換為"韓包子",生意越做越紅火。從解放前至今,韓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國,壹直享有經久不衰的聲譽。

川北涼粉

清朝末年創立於南充。創始人謝天祿在南充渡口搭棚賣涼粉,其涼粉細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濃,逐漸賣出了名氣,謝家便世代相傳專賣涼粉,後正式辦起川北涼粉店。現已流傳全省,成為著名小吃。

特色小吃de歷史典故

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壹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壹個迷信的主意:殺死壹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壹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面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水晶餅

水晶餅是陜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壹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致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壹看,裏面裝著50 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壹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壹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壹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壹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冰糖

相傳清代康熙年間,有壹個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內江的壹個大糖坊主張亞先家的丫環。有壹次,她趁張亞先不在舀了壹碗糖漿正準備喝的時候,張亞先來了,扶桑連忙把糖漿倒進豬油罐,將它藏進柴堆裏,又在上邊放些谷糠掩蓋住。

過了幾天,當扶桑捧出豬油罐時,罐裏卻長滿了許多水晶般的東西,敲碎入口,堅脆而純甜,其味道勝過白糖。扶桑把這壹奇怪現象講了出去,許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們就把它稱作冰糖。

揚州炒飯

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原流傳於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柔合進淮揚菜肴的“選料嚴謹,制作精細,加工講究,註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壹。歐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紛紛掛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

冰糖葫蘆

紹熙年間,宋光宗皇帝最寵愛的貴妃突然不思飲食.禦醫用了很多貴重的藥材,皆不見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憔悴,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醫.壹位江湖郎中為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並、病即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合貴妃的口味,貴妃服後,果然如期病愈。原來,山楂特別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只要藥,宋光宗的這位貴妃就是因整日的山珍海味積了食。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就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

餃子

1.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壹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壹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壹,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蔔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2. 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壹則傳說。從前有壹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裏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壹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 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壹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裏,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壹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壹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壹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壹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面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裏煮熟,當做最後壹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麽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擡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 ----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壹代壹代,壹直流傳到了今天。

灌湯包

包子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隋唐時代已有包子了,不過那時不叫包子,而稱為“饅頭”或“蒸餅”之類。灌湯包子在清代時已十分流行,很多史料都有記載。

關於灌湯包子的形成,有壹個非常感人的傳說。相傳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揭稈而起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浙江中部的金華城下,由於守城元兵早有防備,把城墻加高了七尺,另外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還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江邊安營。朱元璋和他的回回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裏商議破城之法。壹天深夜,常大將軍難以成眠,在帳外來回踱步,思忖著破城計策。忽然,他發現城門悄悄地開了,萬斤閘慢慢地升起,只見元兵押著壹批民夫偷偷到江邊挑水。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高喊到:“弟兄們,沖進城去啊!”頃刻間,起義軍似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壹批接壹批向城裏沖去。常遇春肩頂萬斤閘,時間長了,肚子餓得慌。這時,恰好營裏送來包子、菜湯等點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餵包子和菜湯。常遇春真是餓慌了,壹面狼吞虎咽地吃著包子,壹面仍不停地催促:“湯,包子,湯,包子……”胡大海看著肩負萬斤閘,汗流夾背的戰友,餵著餵著頓生壹計,令壹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餵到戰友嘴裏。常遇春吃著,覺得喉嚨濕潤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們都沖進了城裏,他才放下萬斤閘。後來,常遇春問胡大海:“妳那天給我餵的什麽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著說:“就是妳叫的‘湯包’呀!”常遇春也笑著說: “如果沒有妳的湯包,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後來,這個動人的傳說傳開了,人們也就借著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並迅速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