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攝入量: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男性每天需要鎂350 mg左右,成年女性300 mg左右,孕婦和哺乳期婦女450 mg左右(花生每周可吃2-3次,每次5-8粒即可滿足對鎂的需求)。
鎂是哺乳動物和人類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是細胞中重要的陽離子,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和肌肉收縮。
缺鎂主要表現為情緒焦慮、易激動、手足抽搐、反射亢進等。正常情況下,由於腎臟的調節作用,口服過量鎂壹般不會發生鎂中毒。腎功能不全時,大量口服鎂可引起鎂中毒,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煩渴、疲乏無力,嚴重者呼吸困難、紫紺、瞳孔散大。
鎂在植物中分布廣泛,在肌肉和器官中較多,在乳制品中較少。動物性食物中鎂的利用率較高,達到30% ~ 40%,而植物性食物中鎂的利用率較低。鎂的需要量2~3歲為150mg,3~6歲為200mg。
抽筋“多吃含鎂的食物。”
很多人晚上睡覺容易出現腿部“抽筋”,醫學上稱之為“抽搐”,尤其是晚上感冒的時候。很多人將其歸咎於缺鈣,但從人體對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需求來看,鎂缺乏時也會出現這種癥狀。
鎂在人體運動功能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是靠人體內壹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而活著的,需要成千上萬種酶(生物催化劑)來催化這些生化反應。國外科學家發現,鎂可以激活325種酶系統,稱鎂為生命活動的激活劑是當之無愧的。近年來,國外科學家指出,人到中年以後應該吃鎂。也就是多吃富含鎂的食物。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死、糖尿病等,多發生在中年以後,與體內鎂含量降低有關。
鎂是人體內僅次於鉀的細胞內正離子。它參與體內的壹系列代謝過程,包括骨骼和細胞的形成,並與神經肌肉和心臟功能密切相關。普通成年人每天對鎂的需求量男性為350毫克,女性為300毫克。如果缺乏鎂,肌肉無力和耐力會降低。因為運動,尤其是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會消耗體內大量的鎂,降低肌肉的活動功能,甚至引起抽搐和痙攣。
專家認為,在食物攝入正常的情況下,壹般不存在缺鎂和補鎂的問題。如果出現缺鎂癥狀,應選擇富含鎂的食物:谷類、豆類、綠色蔬菜、蛋黃、牛肉、豬肉、海鮮制品、花生、芝麻、香蕉等。豆腐也含有很高的鎂含量。經常吃壹些鹵水豆腐,可以解決缺鎂引起的“驚厥”。[編輯此段]相關信息鎂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的十種元素之壹,但由於不易從化合物中還原為簡單狀態,長期以來未被發現。
長期以來,化學家們把焙燒含碳酸鎂的菱鎂礦得到的氧化鎂苦土視為不可分的物質。它被列入拉瓦錫在1789年發表的元素清單中。1808年,大衛成功制備鈣後,又用同樣的方法成功制備鎂。從此,鎂被確定為壹種元素,命名為鎂,元素的符號是Mg。鎂來自希臘的氧化鎂之城,因為氧化鎂產於此城附近,稱為氧化鎂阿爾巴,即白色氧化鎂。但是鎂的名稱鎂很容易和錳的名稱錳混淆。雖然有人提出要改,但是壹直在用。
鎂是參與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和代謝過程的必需元素。鎂影響細胞的多種生物學功能:影響鉀離子和鈣離子的轉運,調節信號的傳遞,參與能量代謝、蛋白質和核酸合成;物質的結構和功能可以通過絡合帶負電荷的基團,特別是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團來維持;催化酶的激活和抑制及其對細胞周期、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的調節;鎂還參與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還與氧化應激和腫瘤發生有關。
鎂的吸收與代謝:成人體內總鎂含量約為25g,其中60%~65%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27%分布於軟組織中。食物中的鎂可在全腸吸收,但主要在空腸和回腸末端,吸收率壹般在30%左右。膳食中促進鎂吸收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乳糖等。抑制鎂吸收的主要成分是過量的磷、草酸、植酸和膳食纖維。成人從飲食中攝入的大量鎂是從膽汁、胰液和腸液中分泌到腸道的,其中60%~70%隨糞便排出,還有壹部分是從汗液和脫落的皮膚細胞中流失的。
鎂離子是生物體內含量較多的壹種正離子,其數量在整體上僅次於鈣、鈉、鉀,居第四位;細胞中鎂離子的含量僅次於鉀離子。全粒種子、未粉碎的谷物、綠葉蔬菜、豆類和堅果是膳食鎂最豐富的來源。魚、肉、奶、水果中鎂含量低;經過加工的食物,幾乎所有的鎂都在加工過程中流失了。六磷酸肌酸、粗纖維、乙醇、過量的磷酸鹽和鈣離子削弱了鎂的吸收,這可能是由於管腔內鎂濃度的降低。
鎂能有效促進鈣的吸收。細胞內有壹條特殊的鈣通道,其主要元素是鎂。所以人體缺鎂會影響鈣的代謝。【編輯此段】缺鎂簡介。
鎂是人體細胞中的主要陽離子,集中在腺體顆粒中,僅次於鉀和磷,在細胞外液中僅次於鈉和鈣。它是體內許多細胞基本生化反應的必需物質。鎂的原子序是12,原子量是24.3。它是典型的二價金屬,具有金屬的共同特征。因為鎂的氧化物性質像鈣壹樣介於“堿性”和“土壤”之間,所以被稱為堿金屬元素。正常成年人的鎂總含量約為25g,其中60%-65%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27%分布於軟組織中。鎂主要分布在細胞內,細胞外液中鎂不超過65438±0%。鎂是鈣、維生素C、磷、鈉、鉀代謝的必需物質,對神經肌肉功能的正常運作和血糖轉換有重要作用。
鎂的發現
許多世紀以前,古羅馬人認為“氧化鎂”(壹種產於希臘氧化鎂的白色鎂鹽,故名鎂)可以治療許多疾病。直到1808年,英國化學家大衛通過電解苦土(含鎂)分離出元素鎂。MoCollum,E.V .和他們的同事在20世紀30年代初首次使用大鼠和狗作為實驗動物,系統地觀察了鎂缺乏的反應。1934首次發表了基於不同疾病的少數人群缺鎂的臨床報告。已經證明鎂是人體必需的元素。Flink和他的同事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報道了由於酒精中毒和無鎂靜脈輸註導致鎂缺乏的病例。健康人群壹般不會出現鎂缺乏,但已發現越來越多的臨床疾病與鎂缺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