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蔣家堰的碗糕、豬血包在當地也頗有名
中峰:貢米
貢米自古就是竹溪的金字招牌,中峰鎮群山環繞,溝壑幽深,獨特的溫差和泉水灌溉,使稻谷生長周期長,米質白如玉,晶瑩飽滿,色澤光亮,口感清香,色若潤玉,營養豐富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不打農藥、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且兼具補脾胃、益肺氣之藥效,早在唐代孝和年間即被中宗李顯欽定為朝廷貢米,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貢米之鄉”美譽
龍壩:陶器
《竹溪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湖南寶慶府地皮沖制陶世家毛朝富、毛朝貴兄弟二人,為探尋陶土陶場,擇中本縣北鄉龍家壩地帶,建陶場。
毛家窯陶器主要采用無砂礫豬肝土制作,制作工藝要經過選土、和泥、制坯、上釉、窯燒五大工序。成品陶器外表呈板栗色,光滑美觀。
水坪:生姜
水坪鎮特產“閻壩生姜”是我國中部四大名姜之壹,以色澤金黃、質脆不爛、個體較大、質地細膩、辛辣味足而著名。2011年被評為“湖北地方名優蔬菜”。全縣在閻家壩、水坪鎮種植面積2000畝以上,常年畝產達到2-3噸。
縣河:雲海
縣河馬鹿山四季雲霧繚繞,宛如仙境。雨後的清晨站在馬鹿山之顛俯首望去,能看到漫無邊際的雲層,如臨於大海之濱,波起峰湧,浪花飛濺,驚濤拍岸,其日出和日落時所形成的五彩斑斕的"彩色雲海",最為壯觀. 吸引著無數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馬鹿山雲海也通過攝影家的鏡頭走向全國。
新洲:野生魚
新洲鎮水資源豐富,有竹溪河及其流域支流貫穿其間,全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地表水量大。這些自然環境都為新洲水產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潘口水電站庫區蓄水後,在新洲鄉境內形成了達5.8萬畝的庫面,新洲科學謀劃,利用豐厚的自然資源,引進水產養殖大戶投放魚苗30余萬斤,實施攔河自然養殖,肉質鮮嫩有紉性 營養價值豐富 .年產野生鮮魚可達15余萬斤。
匯灣 :茶葉
竹溪栽種茶葉已有千年歷史,有著“中國茶葉之鄉”的美譽,匯灣鎮是有機綠茶主要產地,匯灣的茶園大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海拔高度,常年雲霧繚繞,空氣濕度大,有利於茶樹吸收空氣中的營養物質。且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用任何人工合成制劑,深耕除草不用機械,采摘、加工、貯藏各環節都嚴格按照有機茶質量標準操作,保證了茶品無公害化、有機化、綠色化。該鎮茶園總面積達5.2萬畝,茶葉專業村12個,全鎮70%的人生產、生活與茶相關全年累計生產茶葉20萬公斤
泉溪:洋芋
竹溪種植土豆的歷史悠久,而泉溪鎮地處秦巴山脈腹地,土壤肥沃,質地疏松,濾水透氣,溫濕適宜,可耕性好,尤其適合土豆、魔芋生長,此地盛產的高山土豆富含17種營養元素,特別是澱粉含量高達19%,栽培地點均位於海拔1000米以上,自留種,非轉基因,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並采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蟲害 空氣質量和灌溉用水都符合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壹類標準。此外,泉溪還是魔芋和種芋繁育基地,魔芋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萬畝以上。
豐溪:藥材
豐溪鎮地處鄂、陜、渝三省交界處,素有“踏上雞心嶺,壹腳踩三省”之稱,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降雨量800毫米,適宜120多種藥材的生長,藥中精品“秦歸川蓮”就出產此地,素有“高山中藥庫”、“黃連之鄉”的美稱。該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萬畝,初步成為鄂、陜、渝周邊地區較大的中藥材集散地之壹。
桃源:核桃
竹溪縣桃源鄉“紙殼核桃”享譽內外,其特點為果面光滑美觀,果仁色淺,仁香而不膩,無汙染,是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果殼厚約1毫米,手捏即開,取整仁,故名“紙殼核桃,通過近幾年來的發展,全鄉核桃累積發展面積已達8000余畝。
向壩:民歌
向壩是民歌之鄉,地處大巴山深處。這裏的民歌宛若爛漫的山花,漫山遍野。質樸的山民,唱著他們世代相傳的民歌,過著桃花源般山裏的日子。在這裏,歌是山民的樂,歌是山民的魂。歌承載著向壩人的情懷,彰顯著向壩人的胸襟,是壹種情感化、藝術化和音樂化了的語言
十八裏長峽:雙胞胎
竹溪縣雙坪村地處風景秀麗的十八裏長峽省級自然保護區。從二十世紀初以來,全村188戶居民已經出生26對雙胞胎,按科學界壹般統計的數據,人類雙胞胎出生率為1%到2%,而在雙坪村,達到了5%,被外界稱為神奇的“雙胞胎”村。這裏森林覆蓋率達92.8%,紅豆杉、錦雞等珍稀動植物隨處可見。雙坪村壹帶還是堵河發源地之壹,山間溪流不斷。據村民講:“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村民祖祖輩輩喝的都是高山泉水,雙胞胎也許和這些泉水有壹定關系。”
城關:東門小吃街
記憶中的竹溪東門古街,歷史感濃厚。灰蒙蒙的青磚、斑駁的墻壁、零落的黑瓦,讓人誤以為這是城市遺忘的角落。竹溪東門始建於明成化年間,距今已六百余年歷史,古城門、徽派民居、古街風貌依舊。 六百余歲的城門洞猶如蹲在歷史角落的留守老人,半瞇著滄桑之眼,旁觀著利來利往的市井人,審視著陳新更替的竹溪城。
與古城古街搭配的是壹些古老的作坊、行當:打被捂(棉被)套鋪、柴火炒栗子店、糖果店…來此走壹遭,仿佛穿越至上世紀中葉。實際上,古街很是破敗與雜亂;然而,透過其表,仍能追視明清時期的繁華,就如從殘破的秦磚漢瓦中可以解讀曾經的過往。
古街匯集數十家小吃店,大多數店面無招牌無店名,甚至無需店面,大鍋小盆占街為市,成為名符其實的小吃壹條街。這裏匯集了竹溪特色的傳統小吃和美食,是竹溪小吃文化、民風民俗、市井演繹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