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說的沒錯,許多家庭冬至的確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不僅僅是時令節氣,更是壹個傳統大節,有些地方把冬至稱為“小年”,有“冬至大如年”的傳統說法,在北風凜冽的冬至這壹日,許多家庭會有吃餃子的習俗。那麽大家知道為什麽冬至這日壹定要吃餃子嗎?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民間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其實這個民謠源自於“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的典故,同時餃子這個傳統美食,也因此而誕生。
傳說醫聖張仲景在東漢時期的時候,曾在湖南長沙任命為太守,主要職務是病施藥,大堂行醫,後來辭官不幹了,就打算回鄉做個地方醫生,給鄉鄰治病更輕松。然而在回鄉途中恰逢寒冷冬至,同時張仲景還看到白河兩岸間的鄉親父老們饑寒交逼,個個不僅餓得面黃肌瘦,還有不少人還因為寒冷而把耳朵都凍紅腫發爛。
醫聖張仲景看到此情此景,便不忍心了,於是與其弟子就起搭棚就醫,並燒起了“祛寒嬌耳湯”,以方便醫治兩岸鄉親的凍傷。
“祛寒嬌耳湯”所用材料主要有羊肉、辣椒、胡椒及壹些具有驅寒效果的藥材,把食材處理好後就壹同入鍋熬燉,把羊肉完全熬軟了再撈起剁碎混合,取適量揉成圓餅的面片,將適量肉料裹在其中,並把面片捏成如同耳朵狀,就成為“嬌耳”,再次煮熟,最全全分給了鄉親們食用。
鄉親們吃完“嬌耳”,再喝完壹大碗暖身暖胃的肉湯,身體頓感暖和,兩耳發熱,原本被凍傷的耳朵,也因此得到緩解,後世的人也學著醫聖張仲景制作“嬌耳”樣子,將壹些調制好的餡料裹入到面片中,煮熟食用,別有壹番風味。
而“嬌耳”之名,也慢慢地轉叫成諧音的“餃子”或“扁食”,餃子也因這典故而誕生,而“冬至吃餃子”和前言所說的民謠,也壹直流傳至今。
所以現在所說的“冬至吃餃子”,並非是說傳統大節就該吃餃子,而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曾經的“冬至舍藥”之恩。
冬至其他習俗1、吃湯圓
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2、祭祀祖先冬至祭祖之習俗,源遠流長,其意義在於教人不忘根本,啟發後人敬孝之心。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逢年過節總不會忘記祭祀祖先。為祖先供奉食物或鮮花,或墳前祭掃,以表感恩、緬懷之意。而在江浙滬地區,更是對冬至祭祖十分重視。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據說先賢孟子便是死於冬至日,因其鄉人十分悲痛,於是便廢除了先前慶賀冬至的儀式,而逐漸改為祭祖的傳統了。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壹種是室外祭奠,另壹種是室內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而室內祭奠,則在家祠舉行。
3、吃羊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那時候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壹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所以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之恩哦。如今隨著“冬至吃餃子”的流傳,慢慢地還流傳出很多寓意,比如說因為餃子的樣貌如元寶,冬至吃餃子寓意希望發財,還有和和美美、合家團圓等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