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我國古有的樹種,其栽培歷史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在這千年的歷史中,銀杏樹也早已不再是壹株簡單的樹木,而是成長為壹種“銀杏文化”,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的壹種。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銀杏文化。
“種植文化”
根據目前各地存在的古銀杏樹的樹齡推測,早在商周時期,就開始了銀杏樹的栽培。而在西漢時期,司馬相如曾經寫過壹篇《上林賦》,在這篇賦當中,有著這麽壹句話,
“沙棠櫟櫧,華楓枰櫨”在學界,人們普遍認為這句話中的“平仲”指的就是銀杏。
而銀杏壹詞首次出現應該是在唐朝時期,“借騎銀杏葉,橫賜錦垂萄”,但是這句詩中的銀杏是不是指的是現如今的銀杏樹還有待考證。目前學者普遍認為銀杏樹唐朝時期應該還是叫做“平仲”,比如唐代詩人沈佺期在《夜宿七盤嶺》詩中就提及了“平仲”,“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
而到了宋朝時期,銀杏成為了壹種貢品,並始稱為銀杏。根據明代李時珍的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
“白果,鴨腳子。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從這項記載中,我們看出在宋代時期,因為葉子像鴨腳壹般,被稱為鴨腳,因為銀杏成為了貢品,後改為銀杏。而成為貢品後的銀杏開始受到人們廣泛的種植。
而隨著廣泛的種植,人們對於銀杏樹的美學價值、經濟價值、藥用價值都有了更深的認識,比如藥用價值,這在南宋王繼先的《紹興本草校註》中就有記載,
“世之果實。味苦、甘,平, 無毒。唯炒或煮食之,生食戟人。諸處皆產之,唯宜州形大者佳。七月八月采實暴幹。以其色如銀,形似小杏,故以名之。乃葉如鴨腳而又謂之鴨腳子。”而除了藥學價值,其美學價值的體現在其細膩美觀的木材結構,是壹種上等木材,《本草綱目》中曾經記載到,
“其材耐久,肌理白膩,術家取刻符印,方能召使也。 ”總的來說,銀杏樹可以說是全身是寶,其果實可食用,其樹葉可入藥,其樹幹可作木材,銀杏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慢慢地滲透在人們的生活當中。
“神樹”崇拜文化
我們在前文中曾提及到銀杏又名白果樹,而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白果曾經是伏羲,女媧食用的聖藥,因此,銀杏樹也就成為了壹種人們崇拜的對象。甚至在有些地方,還留有著白果廟的存在。
此外,根據考古考證,在中華大地上存有許多銀杏樹的石刻,而在這些石刻中,我們會發現古人有崇拜銀杏樹的風俗。
而人們之所以會將銀杏作為壹種神樹崇拜,主要與其長壽、生命力旺盛的特點有關。
通常來講,銀杏樹的壽命相當長,甚至比松柏的壽命還要慘,比如山東山東苔縣浮來山定林寺古銀杏圍粗15.7米,樹齡三千多年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對其當作神樹崇拜。
而在古代壹些祠堂周圍多種植銀杏,為了就是表達壹種子孫興旺的希望。
總的來講,在古時,人們對銀杏樹看作是神壹樣的崇拜,因而將其大多種植在宅院、祠堂以及行道之中,甚至在文廟當中也有所種植,將銀杏樹看作是壹種美好的象征。
象征文化
眾所周知,古詩文人寫詩作賦誦詞的時候,少不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而對於“銀杏樹”這古老的神樹,自然少不了關於它的詩詞。
1,情誼的象征。
“鵝毛贈千裏,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 《梅聖俞寄銀杏》 )我們都知道,找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鵝毛有著禮輕情意重的意義,壹也有種關心親友的情誼。而在歐陽修中的詩中,將銀杏也就是鴨腳與鵝毛相並列,由此說明了銀杏在古時也是壹種親友情誼的象征。此外,類似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都是將銀杏與鵝毛並列,比如“去年我何有,鴨腳贈遠人。人將比鵝毛,貴多不貴珍”。(《依韻酬永叔示予銀杏》)
2,愛情的象征。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誰叫並蒂連枝摘,醉後明皇倚太真。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上面這篇文字出自李清照的《瑞鷓鴣·雙銀杏》,在這段話中李清照借雙銀杏被采摘脫離樹幹來暗示自己與丈夫遠離故土,逃亡南方,同時,又將雙銀杏比作玉潔冰清、永葆氣節的賢士,又比作成患難與***、不離不分的戀人,賦予樂銀杏人格化的魅力,也表達出了自己與丈夫不離不棄的感情。
總結
對於銀杏來說,在勞動人民的智慧下,它是美食,給人以享受,它是木材,幫助人民建築,它是中藥,輔助人們治病,而在文人的筆下,它更是成為了表達感情的壹種載體和壹種文化意象。
當然,將這些統統歸納壹下便是中國的銀杏文化。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變遷,銀杏的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它早已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成為了中華文化中所難以分離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