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江門市 恩平是個市?還是個鎮啊 ?那裏有什麽地方好玩的?
恩平是個縣級市。恩平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潭江上遊。總面積1698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7年)。屬丘陵地區,地勢西北偏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9℃,年降水量2348毫米。有大小河流13條,潭江上遊水系的錦江過境。325國道過境,恩(平)貴(子)省道斜穿市境。鰲峰山旅遊區列入廣東省百景之壹,七星坑有原始森林。旅遊景區 恩平沿海紅樹林、七星坑自然保護區(珠江三角洲目前唯壹的次生林區)、廣東省大型水庫錦江水庫、廣東省森林公園河排林場、七彩坑、仙人塞海、河東名人山莊、雲禮石頭村、中山公園、鰲峰山風景區、百獸園、熙春古塔公園、鳳凰生態樂園、青湖旅遊度假區、白馬翠綠度假山莊、大亨旅遊度假區、霖怡峪康樂中心、漁笱潭等景點,景色宜人,各具特色,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恩平八景”是:玉帶天池、河排貯綠、江洲榕蔭、響水龍潭、僑苑朝暉、鰲峰松濤、雙橋錦繡和石山銘古。 奇形穴臼冰川遺跡 恩平市那吉鎮西部的大山深處,隱藏著壹條長約3公裏的峽谷。峽谷有兩處神奇的景觀:在峽谷的花崗巖基上,分布著數百個穴臼。這些穴臼究竟是二三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跡冰臼?還是壹萬年前流水沖磨而成的壺穴? 這兩處神奇景觀位於那吉鎮西部九頭山腳,壹處土名為“飛鼠灑”,壹處土名為“牛皮灑”,兩者相距大約2公裏。“飛鼠灑”位於錦江支流的下遊,而“牛皮灑”位於錦江支流的上遊。兩處的河床上均是面積約150平方米的花崗巖。令人驚奇的是,被沖刷得壹片雪白的花崗巖基面上,分布著數以百計的穴臼。這些穴臼奇形怪狀,有的如圓形水缸,有的如人的腳印,有的則像古代舂米的石臼,還有的卻像牛的蹄印。最大的穴臼直徑約1米,最小的直徑約10厘米,其深淺不等。穴臼口寬肚窄或肚窄口寬,但口沿和內壁均十分光滑,其中有的穴臼中還藏有多塊鵝卵石,而在巖石的斜壁上,還可看到許多“U”形擦痕。 據查地質資料,對這些穴臼,地質學家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壹種解釋認為這些穴臼是冰臼,即是兩三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跡,是冰川融化後形成的急流,攜帶著石塊,從相當高度垂直向下對巖石長期進行強烈沖擊和研磨而形成的穴臼,地質學上稱之為“冰臼”。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麽就證明兩三百萬年前,恩平曾是冰天雪地。另壹種解釋是壺穴,是普通巖石河床被水流沖磨而成的深穴。它分布在石質河床基巖節理交匯點或破碎處,水流使之成為窪坑;窪坑裏礫石在流水的帶動下旋轉、撞擊、磨蝕坑壁,使窪坑不斷擴大加深,形成深寬數十厘米到數米的深穴,地質學稱之為“壺穴”。 恩平的碉樓 2005年,恩平市博物館組織考古人員進行了壹次碉樓大普查,發現恩平城鄉各地有碉樓70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430多座。 經考古人員普查統計,該市碉樓主要集中在君堂鎮,大約有200座。為了做好這次普查,恩平市考古人員壹個多月來,幾乎走遍了恩平絕大部分村莊,只要聽說哪裏有碉樓,他們就立即趕過去,拍下圖片600多張,收集了大量第壹手資料。 碉樓是歷史的見證物 據考證,這些散布在城鄉各地的碉樓,有的建於清代末年,有的建於民國年間,大多有80多年的歷史,少數有上百年的歷史。聖堂鎮塘龍村壹座碉樓,建於清朝末年,是該村最早出國謀生、發跡之後的村民建造的。 各種碉樓的建築結構和造型設計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異彩紛呈,有的以三合土舂築,有的以青磚砌成,有的則以紅毛坭鋼筋搗制,大多樓高4層,有的高達6層,墻壁厚近1米,門、窗窄小,樓頂設置放哨的望哨,墻壁四角築有凸出墻外的建築物,俗稱“燕子窩”,又稱角堡,角堡內設有瞄準孔和槍眼,內寬外窄,用於內守外攻。 這些碉樓有三大功能,壹是用於防盜賊。為了抵禦匪盜,各村集體或個人出錢興建碉樓,壹些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捐款資助。二是用於防水患。每當洪水暴漲,村民爬上樓頂躲避洪災,逃過劫難。三是用於抗擊日寇侵犯。在抗日戰爭時期,抗日將士和村民團結壹致,據守在碉樓狠狠打擊了進村燒、殺、搶的日本強盜,保護家園。 碉樓是恩平華僑史、革命史和民間民俗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建築藝術研究價值,也是當地壹個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沙湖鎮的吳有恒故居內有壹座堅固的碉樓,為吳有恒等革命同誌當年從事革命活動提供了方便;聖堂鎮唐氏碉樓由唐聞生的爺爺捐錢建造,唐氏碉樓記錄了華僑輾轉異鄉的艱辛足跡,透出華僑愛國愛鄉的崇高品格,唐氏碉樓很有僑鄉特色,已經成為上壹代華僑留給恩平人民的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