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意大利餐和中餐有何相似之處?

意大利餐和中餐有何相似之處?

《托斯卡尼艷陽下》的作者在意大利生活多年悟出:她的初愛法國餐是有貴族傳統的,而意大利餐是由平民飲食演變而來的(French cooking, my first love, seems light years away: the evolution of a bourgeois tradition as opposed to the evolution of a peasant tradition. ---Under the Tuscan Sun)。而在民以食為天的天朝,中餐更是體現著各個地方菜系的綜合智慧。他們都很實在,最註重味道和營養,不太註重外形,即所謂的“色” (很多美國人接受不了正宗中餐的原因之壹就是中餐看起來太“惡心”)。

竊以為,在世界美食武林中,意大利餐和中餐有著很多***同之處。比如:中國有各種面條,意大利也有各種面條(pasta)。中國有餃子,意大利也有餃子(Gnocchi or Rivoli)。中國有海南雞飯蓋澆飯,意大利也有類似的飯食(Risotto)。中國北方有卷子廣東有腸粉,意大利也有他們的卷子(lasagna)。

我壹同事G是在意大利出生長大的美國人。雖然在傳統美國人家長大,但酷愛意大利餐,而後又勇敢地探索各國美食,正宗中餐更是欲罷不能。這裏說的很多***同之處都源於他的啟迪。

同事G沒事兒會自己在家炒個雞心,我剛開始還以為他做中餐,原來是意式,他說意大利人也吃雞心。後來去中餐館吃飯,他總愛點豬肚牛肚兒之類(tripe)的菜,其實也是受他的意大利胃的影響。這些在飲食單調的大部分美國人眼中,都是聽了就想吐的東西。

壹天,同事G說起傳統的意大利面裏是有雞蛋的,可能就是從妳們中國的雞蛋面學來的。他說這可能要歸功於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中世紀意大利人。據說父親和叔叔是做外貿的,經常去遠東做生意。馬可波羅受父輩的影響對東方充滿向往。終於某天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了遙遠的東方天朝。那個時候中國正處於元代。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十幾年,遊歷大江南北,托人代筆寫下《馬可波羅遊記》壹書,轟動了中世紀的歐洲。書裏介紹了中國的風土人情,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很多人說馬可波羅也把很多中國美食的做法帶回了歐洲,影響了意大利以至很多歐洲國家的飲食。

有人說瑞士的芝士火鍋(Fondue)源自中國火鍋,披薩源自中國的蔥油餅,連冰淇淋的根也在中國,這些都是馬可波羅的功勞。

學界壹直對馬可波羅的經歷和《馬可波羅遊記》壹書的真實性存有爭議,但就算不是馬可波羅,那個時代的很多歐洲商人恐怕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功不可沒。

有壹款意大利的醬料叫‘Nduja,成分除了辣椒和各種調料,還有豬頭肉和豬下水。壹美女同事對這款醬贊不絕口,是她意大利的廚師朋友送給她的,說用它來做什麽菜都很提味兒,聽得讓我想起了老幹媽。如果告訴美國人這款醬裏有肚兒和豬頭肉,如果這些肉不是攪爛了的而是成塊的,會不會惡心死壹片美國人呢?也許只有以中國人和意大利人為代表的大膽食客能享受其中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