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東臨合肥、南接武漢、北接鄭州,京九鐵路、106國道和大廣高速公路貫穿全境,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大門之稱。全縣總面積1612平方公裏,轄15個鄉鎮,轄20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34.8萬人。這是壹個以森林為主的山區縣。
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達23.42億元,壹般預算收入50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現有耕地654.38+0.96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經濟作物有茶葉、板栗、銀杏、野菜等。森林覆蓋率為45.9%;主要樹種有松樹、杉樹和銀杏。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新縣是紅軍的故鄉和將軍的搖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裏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鄂豫皖蘇區的首府,是堅守大別山紅旗的中心,是劉鄧千裏躍進大別山的落腳點。先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25軍、紅28軍,培養了徐尤氏、李德生、鄭維山等93名叱咤風雲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犧牲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名優秀人才。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新縣物產資源豐富。它盛產水果、茶葉、中草藥等。其中板栗、銀杏、茶葉、油茶、野生獼猴桃的品質和產量均居河南首位,被國家林業局譽為“板栗之鄉”“銀杏之鄉”。全縣發展杉木30萬畝、板栗33萬畝、銀杏林3萬畝、茶葉8萬畝、油茶8萬畝。有金錢豹、大鯢等動物400余種,珙桐、油松、銀杏等野生植物2000余種。現已探明各類礦藏40余種,是全國花崗巖、石英石儲量最大的縣和全國重要的天然金紅石產地之壹,享有“山上藏金、地下藏銀”的美譽。
新縣有豐富的紅色和綠色資源。境內有“紅色”和“綠色”旅遊景點(點),如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鄂豫皖首府革命烈士陵園、鄂豫皖首府博物館、許將軍陵園、鄭位山將軍石、箭廠河革命舊址群、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江淮嶺生態公園和九龍潭等,是理想的承載地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40余所院校和高等院校在新縣建立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共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1983扶貧開發前,新縣最明顯的特征是“三不過壹”,即生產總值不足100萬元(7700萬元),財政收入不足100元(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元(86元)。扶貧開發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市的親切關懷下,新縣人民發揚老區光榮傳統,圍繞“當好中原崛起排頭兵”的發展定位和撤縣設市的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生態經濟、民營經濟、旅遊經濟和勞務經濟。經濟社會突飛猛進,縣城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3.42億元,壹般預算收入50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分別是65.438+0.5的30.4倍、565.438+0.983的29.8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從65.438+0.996的全省倒數第壹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五位。壹年內獲得國家衛生縣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生態示範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6項國家級獎牌,獲得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省級獎牌,在全市綜合目標考評中名列前茅。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新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大別山腹地。屬於信陽地區。面積1.546平方公裏,人口321.7萬。轄1.7個鄉(鎮)、200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該縣處於大別山區,四面環山,黃茅箭主峰海拔1011米。山裏有山谷和盆地。黃曉河有50公裏長。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降水量127.4毫米,年無霜期225天。
【編輯本段】交通現狀
中國公路總裏程為393公裏。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裏25.4公裏。有國道106穿過,全長14公裏;省道2條,全長100公裏;縣鄉公路長267公裏;專用公路全長12公裏。橋梁520座,14188延米。17個鄉鎮風雨無阻通車,197個行政村通汽車。京九鐵路全長34公裏,縣內設有萬虎站、新縣站和四店站。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天臺山位於湖北和河南的交界處,歷史上被稱為淮南第壹高峰。腹地的康聯、沙窩的紫龍潭和何雄的山水關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新縣是中國最早的紅色革命根據地之壹,中共中央鄂豫皖軍委航空局就設在該縣。目前,新縣位於省級重點保護的十處蘇區舊址。
【編輯本段】莘縣特產
新縣資源豐富,盛產板栗、銀杏、茶葉、油茶、中藥材、野菜、獼猴桃等,品質和產量均居河南省第壹位,其中銀杏是中國四大銀杏基地之壹,素有“板栗之鄉”“銀杏之鄉”之稱。全縣有杉木30萬畝、板栗32萬畝、茶葉7.5萬畝、銀杏林3萬畝。山上有2100多種植物,包括香果樹、珙桐、油松、銀杏等珍稀樹木。
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全縣轄15個鄉鎮,總面積1612平方公裏,人口35.4萬人。是壹個以森林為主的山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