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大骨頭跟大田後生仔壹樣,豪爽質樸,光聽這名字,就讓人感到壹股濃濃的山野鄉情。大田大骨頭的流行,也就近二十多年的事。畢竟在生活困難的時期,大家更願意大口大口地嚼著肥肉,骨頭上的肉也要用剔刀剔的幹幹凈凈,剩下白森森的骨頭拿去熬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壹些後生仔嘴饞,總要結伴喝上壹點小酒,帶點肉的豬骨頭相對便宜,便成了下酒菜的首選。吃的人多了,口口相傳,便成了壹道風靡全縣的品牌美食,骨頭上帶的肉自然也多了些,讓人家吃得更加痛快。
吃大田大骨頭,需用雙手抓持,這壹下就喚起壹個人對食物的野性。我記得有位育兒專家說過,要鼓勵小寶寶用手抓食,可以培養寶寶對食物的興趣,增加進食的愉悅感,還可以促進小孩手指的靈活性。看來,用手抓食是與生俱來的動物的本能,當這壹本能被喚醒,吃得自然是痛快淋漓、舒爽愜意。
大骨頭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將連著肉的大骨頭切段後,和糟菜、當歸等輔料直接入鍋燉煮,水開後撇去浮沫,再將精鹽、醬油、蔥段、姜片、花椒等調料入鍋,中火燉煮50分鐘。煮熟後撈起裝在盆內,即可食用。
現代人在餐館裏吃相更文明,雙手先戴上壹次性的塑料手套,選取壹塊中意的大骨頭,雙手把穩送入牙關,上下門牙死死咬住壹塊肉,雙手往外拉扯,撕咬下的肉團在口腔裏磨轉,只覺得滿口滑嫩,滿鼻肉香,幸福感爆棚。懂吃的人知道,大骨頭中的骨髓也是美味,插上壹根吸管,吸得滋溜作響,壹點也不浪費。
大田大骨頭骨酥肉爛,油而不膩,爽口清香。具有如此美味,主要原因是其絕佳的肉質。大田當地農家圈養壹種豬叫槐豬,需要養上壹年才能出欄宰殺,槐豬生長緩慢,因而肉質緊實。槐豬的髖骨,骨頭大,肉瘦而不肥,還有筋膠,是制作大骨頭這道美食的絕佳食材。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應該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俠氣情結,有的人特別是嬌滴滴的女生,開始總是認為自己吃不下壹塊大骨頭,可是手抓大骨頭,幾句閑聊,壹番朵頤,大骨頭上的肉不知不覺已進入口腹,真正只剩壹根無肉的骨頭和念念不舍的無窮回味。若是好友相聚,必當配著大骨頭喝上幾碗農家釀的米酒,那才叫壹個痛快。
據人介紹,吃最正宗的大骨頭要去石牌鎮,鎮上有壹條大骨頭肉美食街,不同餐館的廚師有自己私房配方,有的是搭配藥材不同,有的是藥材搭配比例不同,因此壹條街上的大骨頭總有不同的風味,吸引著南來北往的人。好客的大田人流行壹句話:“走,到石牌吃肉!”這句話鮮明地印證了石牌大骨頭在大田人心中的地位和誘惑。
大家如有機會到大田,不妨去石牌吃最正宗的大骨頭。而我,只能將這樣的機會留在下壹次去大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