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記錄壹下我吃餃子的心路歷程。
剛到北方的時候,第壹次看包餃子吃餃子在大學食堂,剛上大學的第壹個十壹,是為了同學們相互認識增進友情,班級組織的壹次活動。班級多數都是東北的同學,幾乎人人都會包餃子,只有我們幾個南方的同學不會,不說和面、搟皮,就連包餃子也不合格。當時壹同學打趣說:“南方人包餃子,猜壹詞兒?”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露餡。”說完同學們都哈哈大笑,為氣氛貢獻了不少槽點。
吃了倆餃子,便偷偷問班長有稀飯嗎,班長是個特別善解人意的帥哥,便去給我要了壹碗稀飯。
? 第壹次吃餃子就落下了吃餃子喝稀飯的毛病(嘻嘻),從此欲罷不能。
畢業之後去了單位,也是十壹,單位領導體恤單位宿舍的單身男女,也組織大家壹起在食堂包餃子,當時主事的是壹位主任,半老徐娘,精明能幹的樣子,風風火火,咋咋呼呼,把我們聚在壹起包餃子,我那時候依舊不會包餃子,只是看人包,那次的餃子是我吃過的最難吃的壹次,餡兒太淡了,但同事都說淡是淡點,蘸蒜醬豆油吃正好,而我總懷疑忘放鹽了,只是大家都不好意思說出來掃了領導的興罷了。
我特別不喜歡大蒜味道,所以只能是幹吃餃子,咬牙吃了兩個,算是給主任壹點面子,然後就借口走掉了。這是我吃過最難以下咽又苦不堪言的餃子了。
再後來成了家有了孩子,婆婆到我家幫我照顧孩子,老公和婆婆是東北人,當然也喜歡吃餃子,因為我不愛吃,也吃的不多,不過婆婆做的餃子好吃多了,但是我還是吃不飽,壹樣要喝稀飯下餃子。
孩子壹點點長大,婆婆也回自己家去了,我家吃餃子次數更少了。
但北方人特別喜歡吃餃子,只要是節氣,沒有不能吃餃子的,二十四節氣,逢節必吃。
北方人吃炒菜少,就喜歡吃面食,包子、餃子、餡餅、發糕、饅頭,各種各樣,但是餃子是過節必不可少的食物,給我的印象是只要有特殊的日子都在吃餃子。
在北方呆久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喜歡上了吃餃子,我才開始自己學包餃子,最開始學會包餡兒,再也不露餡了,然後學會了和面,和面是個不容易掌握技巧的技術活,先打壹個雞蛋在面裏,讓面更勁道,讓後加溫水和,水多了太軟,容易破皮,太幹了太硬,搟皮費勁不說,包餃子的時候容易捏不上,吃的時候皮太硬,口感不好。
如果想要吃五彩水餃,可以用各種果汁蔬菜汁和面,可以用蘋果,胡蘿蔔,菠菜,紫薯等榨汁和面。
揉面,醒面,扯面積子也是技術活,如果火候掌握不好也是影響事物的味道。當然最簡單的就是去市場買現成的餃子皮,拿回家直接包餡兒即可。但是這樣的皮大多厚而且幹,吃起來口感能遜色不少。
搟皮是北方的絕活,壹根搟面杖,在手裏轉幾轉,壹個圓圓,中間凸起壹小塊的皮就搟好了,到現在我搟的皮也是壹馬平川,中間的凸起無論如何也搟不出來,而且還不太圓。
這樣的手藝在正規的場合是上不了臺面的。
和餡兒是要求最高的技術活,我婆婆和餡兒就是比較幹,不放水,這樣的餡兒吃起來會比較柴,但是有味道,香味更濃。
我學了婆婆的做法,但是我總會在餡兒裏打壹個雞蛋,最後再放壹點點的葷油,這樣可以把餡兒包裹起來,煮的時候不容易破餡兒,吃的時候也更滋潤。
? 在北方人眼裏,什麽都可以做餡兒,肉是豬牛羊驢肉居多,但是魚肉的也不少,東北海魚多,鮁魚餃子也是常見,少見的驢肉餃子,也是壹道難得的名菜。但剁餡兒是力氣活,懶人會去買肉的時候用機器打成餡兒帶回家,直接放好調料即可。但是機器打的餡兒,壹則不幹凈,二則肉太細碎,不成粒兒,吃起來沒有顆粒感,沒有彈性,不飽滿。
至於做餡兒的蔬菜就更是不拘泥,只要是菜沒有不能做餃子餡兒的。芹菜,小白菜,大白菜,茼蒿,蕓豆,海菜,蘿蔔,青椒、茭瓜,酸菜都可,但我喜歡的蔬菜也就芹菜,小白菜,青椒,別的蔬菜能吃,但味道壹般,酸菜餡兒是絕對接受不了的 當年同寢的同事娘家近,每周回來幾乎都帶酸菜的餃子,包子,雖熱情邀請分享,但我只能避而遠之。
最近兩年最喜歡的蔬菜是香芹,不像別的菜。切了之後還要剁碎,而這香芹嫩而細,細細的壹切就可直接入餡兒,是壹道不可多得的餃子餡兒絕配。
? 正月初五,又要包餃子,也是懶人選擇,香芹牛肉餡兒餃子。飽滿多汁,滿口生香,但是我還是要喝稀飯吃餃子才覺得有滋有味兒。
壹位簡友告訴我,大連五壹廣場真有餃子+稀飯的店兒,看來有我這毛病的病友也不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