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小時候生病了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而現在

小時候生病了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而現在

小時候生病了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而現在

隨著時間推移,“安陵容嗓”逐漸退場,“陽康”們紛紛復工返崗,生活逐漸回歸正軌。但是,病毒對人們的影響似乎還未完全消退,味覺、嗅覺靈敏度的下降就是其中之壹,有網友生動地形容:“就像1920×1080的藍光畫質變成了600×360的低清分辨率。”這無疑大大減少了炫飯的快樂。還有人幹脆以毒攻毒,試圖用鯡魚罐頭、芥末配檸檬等“殺傷性武器”喚醒味覺。

其實,隨著痊愈後身體的逐步恢復,大多數人可以自行轉到正常狀態,不必過於擔憂,更不需要用刺激性物質增加口腔和腸胃的負擔。在為吃飯不香感到糾結的時候,不妨試試用童年記憶中的美食安慰心靈,幫助感覺系統早日回到正軌。

妳能回想起小時候生病之後最想吃的是什麽嗎?恐怕大多是壹些得來不易的美食吧?盡管現在看來,這些食物已經褪去了曾經的光環,不再有那麽強的誘惑力,但它們依然是時光中不可磨滅的記憶密碼。

70年代:溫馨和辛酸交織的家常飯

20世紀70年代,我國仍在實行計劃經濟制度,處於生活用品憑票供應的“票證時期”,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糧油、肉蛋、副食、日用品、紡織品都要憑票購買。和吃飯息息相關的糧票因其重要性,壹度被稱為“第二貨幣”,城鎮居民因為升學、調動工作等遷戶口時,必須同步轉移“糧食關系”,不然就沒有糧票可用。直到1993年,糧票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糧票。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那個時代度過童年的人的記憶中,生病後得到的美食犒賞基本來自家裏特意開的“小竈”,放了荷包蛋的白面條就是其中之壹,撒壹點蔥花、加幾滴芝麻香油,湯都能喝得幹幹凈凈。這或許沿襲自當時部隊裏的“病號飯”。城鎮裏,雞蛋憑票供應,數量有限;鄉村中,雞蛋要留著換購食鹽等生活必需品,被稱為“雞屁股銀行”,雞蛋的珍貴可以想見。面粉也有精白面粉和標準面粉的區別,價格低的標準粉做的面條顏色發黑,下鍋煮的時候水都會變色。現在看來,標準面粉未曾流失的營養成分當然更多,但在過去,常吃粗糧的人們對白面更為期待。

在澆開水的西紅柿罐頭。攝影/bychykhin,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也有人會回憶起壹些“反季節”食物的特殊滋味,北方人津津樂道的是家庭自制的西紅柿“土罐頭”,介紹它做法的文章甚至還被選入過中學課本。在夏季西紅柿大批量上市的時候,把新鮮西紅柿洗凈切成塊,裝進玻璃輸液瓶,高溫蒸煮、密封後,壹直保存到冬天,讓餐桌上不再是日復壹日的大白菜和土豆,偶爾也能出現壹點鮮艷的顏色。但如果沒有密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