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早在2014年,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於魯剛在《Canceration》雜誌上發表的壹項研究就指出,花生中含有壹種成分,可以刺激癌細胞在體內擴散,提高癌細胞的生存能力。
在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花生中壹種叫做花生凝集素(PNA)的蛋白質也存在於癌前階段和癌細胞中。當PNA與特定的糖鏈結合時,它會與血液中腫瘤細胞表面的壹種蛋白質分子相互作用,暴露腫瘤細胞表面的潛在粘附分子,導致癌細胞的粘度更高,更容易附著在血管上。
此外,PNA還可以使癌細胞“聚集”,並在內循環過程中存活更長時間,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概率更大。
2021年,於路剛教授發表在《Carcinogenesis》上的新研究再次指出,癌癥患者經常吃花生,可能會增加腫瘤擴散的風險。研究證明,PNA進入血液循環後會與血管內皮細胞相互作用並產生細胞因子,從而促進腫瘤細胞轉移。
不過,於魯剛教授也表示,未來還需要進壹步的研究來探索大量攝入花生對腫瘤生存率的影響。
花生成了癌細胞轉移的“幫兇”?有了這兩項研究,花生能被判死刑嗎?
九叔想說,這樣的結論為時過早,原因有三。
首先,這只是壹種“可能的機制”。
PNA理論上可以促進癌細胞的轉移,這並不意味著吃花生可以促進癌癥轉移。目前,無論是直接證據還是間接證據,都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吃花生會增加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其次,研究結論是基於兩個有限的條件,壹個是癌癥患者,另壹個是大量食用花生,即每次食用250克左右。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PNA才會增加。如果是健康人群或低劑量食用花生,則沒有相關證據支持。
最後,還有許多與“花生抗癌”相關的研究與上述觀點相反。例如:
2020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尹慧勇發表的壹項研究指出,花生紅衣中含有原花青素-B2,具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還發現,花生富含葉酸和植物甾醇,如果每天適量食用,可以幫助預防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等癌癥。
因此,即使有研究指出“花生可能促進癌癥”,我們也不能輕易得出“花生對人體有害”的結論,“花生抗癌”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理性對待。
花生富含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而且價格便宜,適量吃壹點就好。但是,日常消費也需要註意。有兩種花生要少吃。
第壹種是苦花生。
苦花生很可能已經發黴,滋生了大量黃曲黴菌,產生了黃曲黴毒素。黃曲黴毒素屬於壹種致癌物,具有很強的毒性和致癌性。壹次性攝入過量可能導致中毒,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肝癌。因此,建議立即吐出苦澀的花生,並用清水漱口。
第二種是油炸花生。
油炸花生米香脆可口,很多人把它當作零食或小吃。但是妳知道嗎,花生的含油量已經達到40%~50%,油炸後的熱量更高,容易導致脂肪攝入過多。此外,油炸花生後,營養價值被破壞,蛋白質脫水,吃多了容易口渴。
那麽,如何吃花生才健康呢?
在烹飪方法方面,建議選擇煮、燉或生吃,方便簡單,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風味和營養。燉湯時,可以在菜肴或主食中加入花生,如花生排骨湯、花生鹹骨粥、花生雜糧飯等。
需要註意的是,不管花生有多好吃,都不能吃太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周應攝入50-70克堅果,平均每天約10克,即約15粒花生。吃了花生後,我們應該減少其他高油食物的攝入,以防止總熱量超標。
此外,花生並不適合所有人。痛風、膽囊炎、糖尿病和慢性胃病患者不要吃太多,嬰兒也不要吃,以免嗆入氣管而發生意外。
未經作者許可和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