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自力
上個月我休年假時,驅車回了老家壹趟。
每次回家,都是壹場盛宴,這次也不例外。父母聽說我要回家,早就準備了各種菜肴,儼然把我當上門客壹樣。
母親做飯時,我幫忙添些柴火,和她聊些有趣的事。我發現母親做的菜花樣雖多,但分量很少,且全部用小碗,顯得有點“小氣”。我打開碗櫃壹看,以前用的大碗都放在櫃子下層,看來父母用小碗已有壹段時間了。
“全用小碗盛菜,這不是我家待客的風格呀?”我打趣地問母親。“是呀,村裏早就發倡議書了,提倡大家要節約糧食,最近都流行起了小碗菜,各家各戶都是這樣呢,”母親說,“家裏現在沒養豬了,剩飯剩菜倒了著實可惜,心裏過意不去呢,所以就少炒點,每頓都盡量吃完,就不會浪費了。”哦,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為是別的什麽原因呢。
中午吃飯時,父親把叔叔嬸嬸接過來壹起吃飯,都是農家小菜。大家邊吃邊聊,把壹桌子的小碗菜來了場“秋風掃落葉”,除了壹碗鹹豇豆,其它的都吃完了,父親高興地說“又來了場光盤行動”。“村裏的這個倡議真好,家家用小碗,壹年下來要節約不少的糧食呢。”叔叔深有感觸地說。飯後,父親和叔叔把茶話桑麻,商量著秋播的事,想趁土地空了再種些經濟作物,增加些收入。“聽說村裏要發免費的雜交油菜苗,不僅高產還耐旱呢。”父親說。“那我們就趁天晴把地整出來,這幾年菜油挺暢銷的。”叔叔接過話茬。大家紛紛說起了秋播的事,談論些經驗,拉些家常,順便“顯擺”壹下秋收的成果。
我到儲藏間看了下,幾千斤稻谷曬幹後灌進了麻袋,整齊地碼著。花生還沒榨油,大大小小的有幾十袋。玉米也有不少,在竹篙上掛滿了。還有板栗、紅薯類的,堆放在壹起,散發著秋天的味道。老話說得沒錯,家裏有糧,心中不慌,難怪父親他們談笑得那麽從容不迫。
“收入是壹年比壹年多,但節約糧食的習慣要養成。”我在洗碗時,父親語重心長地說。我把小碗洗得幹幹凈凈,咀嚼著父親的話,想著也要“順”幾個小碗到城裏。
從此,小碗菜像壹朵朵花,盛開在我家餐桌上,也壹直開在我的心裏。
《巴蜀文學》出品
主編:筆墨舒卷
達州廣播電視報(達州新報)《鳳凰樓》副刊選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學”平臺上同期閱讀量較高優質稿件,將被達州廣播電視報刊用。
投稿郵箱:gdb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