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飲食的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征

飲食的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征

全新的字體演化——創意“吃”

“創意吃”以“吃”的筆劃作為基礎。其中“吃”字的“口”字偏旁由“碗”的形狀構成;“吃”字的“撇”由“勺”的形狀構成;“橫”以及“橫折彎鉤”中的“橫”,由“筷子”的形狀構成;“橫折彎鉤”中的“折彎鉤”,由“嘴”的形狀構成。

這個由“碗、勺、筷子、嘴”形狀構成的“吃”字,會在瞬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人們的“食欲”,成為食品業、餐飲業及相關產業的標誌性圖案,廣泛應用企業的“LOGO、VI和廣告宣傳中”。讓世界各國人民都形象地看到中國的飲食文化。

清代是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它總結並汲取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精華,把宮廷飲食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從檔案史料中,人們可以看出清代皇家膳食的五個特點:

壹是清代皇帝壹日只吃兩餐。早膳多在早6時開始,有時也會推遲到早8時。

晚膳多在12點至午後2點。用現代觀念看,這應算是午餐。兩次正餐之後,如果餓了各加壹頓小吃。

二是清宮禦膳主要由三種地方風味及菜系組成。滿族菜是從小吃慣了的民族口味,各種肉類及野味、粘食餑餑、蘸醬菜等都是皇帝後妃難舍的美食;入主中原後,清宮沿襲了明代宮廷飲食特色,膳食逐漸以山東風味為主;到了乾隆年間,由於數次南巡,蘇杭菜點受到賞識並在宮中流行起來。

三是清代帝後們飲食喜好各異。例如: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細搭配、糧菜互補、十分合理;光緒皇帝喜食海味菜,魚翅、海參、海蜇、海帶等原料烹制的菜肴每餐必備;慈禧喜食的菜肴有燒豬肉皮、清燉鴨舌和鴨掌、西瓜盅等,還喜食小窩頭、炸三角等點心;溥儀對西餐頗感興趣,曾在紫禁城內設置西餐廚房。

四是清宮筵宴名目繁多,從年初吃到年尾。除元旦、萬壽(皇帝生日)、冬至三大節日筵宴之外,還有慶祝征戰勝利的凱旋宴、籠絡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朝鮮使臣和西藏貢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皇太後聖壽宴、皇後千秋宴、各嬪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孫的成婚禮宴、宗室家宴。此外還有各種節令宴等。

五是註重養生保健康,追求長生不老。乾隆皇帝經常服用龜齡酒、松齡太平春酒、健脾滋腎狀元酒,晚年還常吃“八珍糕”。慈禧中年後開始飲如意長生酒,此酒除風祛濕,化食止渴,疏通血脈,強筋壯骨,是保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