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在抽屜裏的錢妳是不是拿了?“這句是我聽過最傷人的話。壹天回家,發現母親神色與往常不同,但我仍選擇平心靜氣的吃飯。沒過多久,母親便發問:”我放在抽屜裏的錢妳是不是拿了?“
我有生以來,從未有過不借自取的行為,對於偷盜的行為,更是發自內心的厭惡。她的發問,讓我內心有壹絲惱火,但是我努力保持冷靜,表示否認。
沒想到接下來的十分鐘內,母親連續三次詢問於我,我伴隨著升級的怒火,接連否認。她看無法追尋到結果,便質問:”我記得錢清清楚楚放在了這裏,可是現在沒了。家裏除了我就是妳,我肯定沒動,如果是妳拿的,妳把錢交出來,我可以不計較。”
我頓時有壹種被侮辱的感覺。遠的不說,在大約半個月前,母親聲稱我拿了她的乘車卡,便讓我把自己的卡交出來,可是後來,她又找到了自己的卡,才把我的卡還給我。相處多年,“失斧疑鄰”的事情屢次在家中發生,我覺得今天我已經忍到了極限。
我強忍著怒火,義正辭嚴的表示否認。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我實在生氣,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就在家裏裝了攝像頭。
心中煩悶,便把這件事跟朋友講了。有人認為我采取上述措施實屬多次壹舉,甚至有些可笑。可是在我看來,它的存在最起碼能夠避免未來潛在的無數爭吵,是很值得的。
也有人認為,我母親是善良的,她的行為只是情急所致,應該加以諒解。不錯,我從未懷疑過母親的善良,更不敢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然而我也認為,有時無意傷人者,比有蓄意傷人者更加可惡。
因為面對後者,我們內心不會有任何羈絆,只需要采取正當合理的措施,來加以懲戒即可。但面對前者,常常無可奈何。正是因為這類人自認為秉持著”正當合理“的理由,才會口不擇言,肆無忌憚的傷害他人。
而“沒有惡意”“無心之失”這類來自第三方的評價,正好成為當事者面對輿論時的護身符。若受害人表示出不滿,反而會被認為是小題大做,不能寬以待人;若受害人不采取任何措施,那麽等待他的,不是爆發就是滅亡。
既然這個問題很難解決,那麽采取防微杜漸的態度,把問題扼殺於萌芽之中,這應該是正確之舉。雖然具體的措施看起來很可笑,很奇葩,但是我別無他法,才出此下策。我的動機很單純:被至親者傷害很痛,我再也不想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