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關於順德地理

關於順德地理

順德的地域,秦代以前屬百越地,秦代起隸屬南海郡番禺縣,隋代起屬南海縣,五代南漢時屬南海縣分出的鹹寧縣,宋初重新並入南海縣,元代及至明初仍沿襲宋制。明英宗正統年間黃蕭養起義後,朝廷為了加強對起義策源地的管治,於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縣的東湧、馬寧、西淋、鼎安4都37堡及新會縣的白藤堡劃出設置新縣,命名“順德”,意為“順天明德”。1992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順德撤縣設市。 大良鎮 大良鎮歷史上是順德縣城所在地,1992年撤縣設市後為市人民政府駐地。明清時期分屬縣城和大良、古樓、小灣三堡。民國時期縣城稱大良鎮,城郊農村為第壹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縣城仍稱大良鎮,1958~1959年曾名鳳城人民公社;城郊農村先後稱第壹區、府又區、大良人民公社、大良區、錦湖鎮,1988年8月撤銷錦湖鎮建制,與縣城統稱大良鎮。 大良得名有兩種說法。民間相傳大良本名太艮,緣起於該地為古“太艮海峽”;建縣後,朝廷命官誤將“太”字的壹點加於“艮”字之頂而成“大良”。學術界認為順德建縣前的史料從無“太艮”和“太艮海峽”的記載,"大良”應為古南越民族語音的遺留,意為“黃土地”。 大良鎮別名“鳳城”,緣起於古代城郭西枕鳳山,而鳳山得名則由於山形近似引頸長鳴的鳳凰。 歷史上,城郊農村是半糧食半經濟作物地區,主產水稻、甘蔗、香蕉、蔬菜、塘魚。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有塑料制品、家用電器、機械、機電、電子等20多個行業。“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塘魚、生豬、家禽養殖。 桂洲鎮 桂洲的得名,相傳起源於開村時扶寧崗上長有桂花樹,人稱“桂花洲”,後簡稱“桂洲”。鎮境明清時期屬桂洲堡及容奇堡馬岡村地,小黃圃、高黎、東升三村屬香山縣;民國時期與容奇同屬第十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稱第十區,1956年起先後稱桂洲區、桂洲鄉、桂洲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2000年2月與容奇鎮合並為容桂鎮。 歷史上,桂洲鎮是半經濟、半糧食作物區,主要農副產品為塘魚、稻谷、甘蔗、香蕉、禽畜及頭菜。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家用電器、打火機、燃氣具、燈飾、塑料制品、電線電纜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和蔬菜、花果種植。 容奇鎮 容奇鎮古代本為西江支流邊的壹個小漁村,以境內容山、奇山兩個小山崗得名。明清時期稱容奇堡,清末發展成為商業港埠。民國時期與桂洲鎮同屬第十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為區級鎮,1958年與桂洲合並為容桂公社,1959年分出為容奇公社,1961年5月起恢復鎮的建制。2000年2月與桂洲鎮合並為容桂鎮。 歷史上,該鎮有相當的工商業基礎,繅絲業比較發達。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和外貿港口,主要工業行業有家用電器、針紡染整、服裝、五金機械、飼料等。 倫教鎮 倫教鎮古稱“海心沙”,明初更名“倫教”,相傳鄉紳鄭循齋治鄉有方,朝廷賜“倫常教化”匾額而得名。鎮境明清時期屬倫教、黎村、羊額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二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至1956年3月仍稱第二區,1956年4月起先後稱倫教區、倫教鄉、倫教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半糧食半經濟作物產區,主產水稻、塘魚、甘蔗、香蕉,絲綢莨紗制作業也享負盛名。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重點行業有木工機械、染整、電子、玻璃、日用工業品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和花卉、蔬菜種植。 陳村鎮 陳村鎮的得名,相傳東漢時此地出過壹位姓陳的太尉,後人建祠紀念,地名因名“陳村”。鎮境明清時期屬龍津、甘溪、登洲、龍頭堡地,民國時期分屬第三、第四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分屬三、四兩區,1956年4月起分屬陳村區(鄉)和仙湧區(鄉),同年10月成立陳村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商業發達,與廣州、佛山、石龍並稱廣東四大鎮;花果種植業馳名遠近。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家用電器、五金機電、高檔建材、塑料化工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花卉、蔬菜種植和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勒流鎮 勒流的得名,緣起於鎮政府駐地北面的北江支流的流向,北江支流本向東流,到此分出壹條二級支流,逆轉向西接通西江支流甘竹溪,古時俗稱“額(逆)流”,因嫌其意欠吉,借用諧音改稱“勒流”,寫作“勒樓”,民國後統壹寫作“勒流”。鎮境明清時期屬勒樓、黃連、江村、石湧、沖鶴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六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稱第六區,1956年4月改稱勒流區,1958年2月起分屬勒流鎮和富裕、大晚兩個大鄉,同年10月成立勒流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塘魚、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交通機械、塑料制品、五金、塑料、中成藥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杏壇鎮 杏壇鎮政府駐地相傳古代由夏、譚兩姓開村,後人諧音取孔子講學的“杏壇”為名,標榜為文教禮樂之鄉。鎮境明清時期屬龍諸、馬齊、古粉、馬寧、昌教、北水、逢簡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八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稱第八區,1956年4月改稱齊杏區,1958年2月分設杏壇、龍潭兩個大鄉,同年10月成立杏壇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甘蕉、香蕉和塘魚。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家用電器、紡織印染、塑料、食品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和水果、蔬菜種植。 北滘鎮 北滘鎮境古代有100多條湧,統稱其地為“百滘”,後取諧音改稱“北滘”。明清時期屬桂林、都粘堡及龍頭、新良兩堡的壹部分,民國時期分屬第三區和第五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至1956年3月仍分屬三、五兩區,1956年4月起分屬陳村區和樂從區,1958年2月劃入陳村鄉,同年10月成立陳村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從陳村公社分出獨立建制,1983年11月起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半糧食半經濟作物產區。改革開放後,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除家用電器,還有燃氣具、禽畜飼料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水產品、禽畜養殖和水果、花卉種植。 樂從鎮 樂從的得名,緣起於鎮政府駐地清代俗名“六松圩”,因該圩場內有六株松樹,故稱。民國初年以諧音正式命名為“樂從圩”。鎮境明清時期屬葛岸、平步、鷺洲堡及新良堡的壹部分,民國時期劃為第五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至1956年3月仍稱第五區,1956年4月改稱樂從區,1958年2月分設沙滘鄉和勞村鄉,同年10月成立沙滘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稱樂從區,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塘魚、甘蔗、蠶桑。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家具、燃氣具、家用電器、建築材料等。家具、鋼材專業市場遠近聞名。“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龍江鎮 龍江鎮以江流曲折紆繞、勢若蟠龍而得名。鎮境明清時期屬龍江、龍山、甘竹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七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至1956年3月仍稱第七區,1956年4月改稱龍江區,1958年2月改稱龍山鄉,同年10月成立龍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龍山”改為“龍江),1983年11月起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和塘魚。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家具、啤酒、家電、紡織、化工等。家具批發市場規模龐大。“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均安鎮 均安的得名,緣起於清代由三華、倉門兩村富戶合建圩市,取名“均安”,意為***同安居樂業。鎮境明清時期屬江尾、雲步、鼎新、福岸堡地,民國時期劃為第九區。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至於1956年3月仍稱第九區,1956年4月改稱均安區,1958年2月分設均安,南沙兩個大鄉,同年10月成立均安人民公社;1983年11月起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塘魚、甘蔗及頭菜。改革開放後,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有磁性材料、塑料制品、制衣、制鞋、化工、機電、食品等。“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和蔬菜、水果種植。近年興起以水鄉風情為重要項目的旅遊業。 德勝區 德勝區地域原屬大良鎮,包括南江、蘇崗、逢沙、五沙村,1993年6月為建設新城區中心而劃出設立。因地處容桂水道的德勝河段北岸,故名。歷史上,該地域是糧食作物區;改革開放後,沿105國道地段,成為市屬工業主要分布地,有燃氣具、制冷設備、發電、錦綸、油墨等規模企業,還有全國縣級首家四星級酒店仙泉酒店和順德新港

求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