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侯薄餅:是廣東大埔縣百侯區傳統的漢族小吃。相傳清乾隆年間,大埔名聞遐邇的“壹腹三翰林”之壹的楊纘緒,官至陜西、西安按察司按察使。楊纘緒及其侍從家屬從北方帶回家鄉四種美點——薄餅、綠豆板、豆子羹、蕨粉粄。其中薄餅經過民間多年的仿制、改進、提高,演變成今天風味獨特、廣受歡迎的客家小吃。
2、大埔憶子粄:憶子粄為大埔風味小吃之壹,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明末以後,大埔制作的憶子粄已馳譽埔境。產地逐漸向全縣擴展。名點憶子粄都必被端給賓客品嘗,深得海內外華僑的贊譽。
3、珍珠粄:珍珠粄原名老鼠粄,著名作家杜埃認為此名不雅,故改名為“珍珠粄”。它的主要原料是粘米。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丁、蔥花、胡椒粉等佐料,美味有加。大埔縣內以西河壹帶珍珠粄最為有名。
4、筍粄、豆粄:筍粄、豆粄其制作包括粄皮和內餡兩部分。粄皮以薯粉為原料,內餡則以半肥瘦豬肉及竹筍(冬筍為好)為主。豆粄的粄皮的制作與筍粄相同,不同的是內餡以赤豆或白豆為主,鹹甜皆可,煮成後用熱油浸潤,更能顯示粄食的香滑可口,且不相粘。
5、鴨松羹:制作原料為純凈潔白的澱粉、紅糖、豬油、生姜及陳皮碎末。其制法先把生粉炒熟,再將紅糖加適量的水煮稠,用粗紗布過濾,除凈雜質,放回鍋裏,撒上生姜及陳皮碎末,加上適量的油。待煮沸時,壹邊把炒熟的生粉用細篩均勻地篩選進稠糖上,壹邊緩慢地註入油料,並不停地攪拌,直至羹呈黑褐色,光亮潤澤,香氣噴發時便成。其味香甜松脆。鴨松羹是大埔甜品小吃,在眾多客家小吃中,是保持最傳統、最古老的壹項菜品。
6、大埔苦筍煲:苦筍是梅州大埔的特產,甘中帶苦,苦中帶甜。苦筍壹般有三種做法:燜煲、炒、拌,風味以鹹鮮清淡為主。其中就以苦筍煲最為人熟悉,是壹道特色客家菜,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體現。梅州特色“大埔苦筍煲”采用山上野生苦筍,搭配豬腳腕肉或三層肉、客家酸鹹菜、黃豆、蠔豉壹起燜煲,將肉片跟筍片夾在壹起吃,口感獨特。
7、大埔涼粉糕:大埔涼粉糕已有800年歷史。呈半透明凝固狀,具棕褐至茶褐的仙人草本色。含膠質多,富彈性,有天然仙人草風味,並略帶堿香。食用時,可加入白糖或牛奶,爽滑可口,清涼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