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市張港人愛喝茶,張港的孩子會燒茶。天熱了,大人們經常吩咐孩子做的事是:“沒茶了,燒鍋茶。”於是,孩子們就將做飯的大鐵鍋洗幹凈,舀上滿滿壹鍋水,蓋上蓋,用柴火猛燒。因為大人交待過:燒茶不能用小火,否則,燒出的茶就有煙氣味,不好喝。當鍋裏的水燒到小泡變大泡、上下翻滾的時候,就從裝茶葉的竹簍子裏抓上壹把大片大片的茶葉,撒到鍋裏,蓋上蓋,就完事了。
通常,茶燒好後,先灌在壹種用黃土燒制的茶壺中,張港人稱之為“黃土壺”。這是張港農家必備的茶具。哪家沒兩三把茶壺?哪家沒固定的茶桌?這種茶壺,大的可裝十斤左右,小的也可裝上兩三斤。因為它是黃土燒制的,比瓷器粗糙,便宜,耐用,很適合農家人大碗大碗喝茶的需要;用它裝的茶,清醇、清涼,很符合張港人喝冰心茶的習慣。夏天,大人們從田裏勞作回來,進門就喊:“篩碗茶來!”孩子們連忙端上壹碗大葉茶,遞上壹把大芭扇。大人們“咕嚕咕嚕”喝茶,“呼啦呼啦”打扇。那樣子,像八仙中拿扇子的鐵拐李,特別愜意。
這種大葉茶,農家在四季中少不了,特別是夏天。張港人常說:“喝碗茶,歇口氣。”這話正好道出了大葉茶解渴、解暑又解乏的作用。 張港人愛喝茶,張港人更愛吃茶。吃的茶有幹茶,也有濕茶。所謂幹茶,是張港特有的麻葉、翻餃、荷葉和京果,有時還有炒熟的花生、糖果之類。這些點心、糖果,主人用精美的盤子裝著,擺放在桌子上,供客人品嘗。吃幹茶通常在春節前後,客人來了,還沒到吃午飯的時間,主客就圍在桌子,四周,不拘大人小孩,人多人少,也不拘禮節,比較隨便自由。大家壹邊吃點心,壹邊敘家常,情融融,意樂樂,增添了節目的喜慶和歡欣的氣氛。吃幹茶,品嘗的是主人的點心,交流的是親友的感情。
張港的濕茶,是在吃完幹茶後吃的午宴。午宴上,主人會擺出自家制作的鹵菜。壹桌午宴,少不了十個碟子的鹵菜,壹盤子饅頭(張港人用大蒸籠蒸的如枕頭狀的大饅頭,招待客人時用刀切成壹片壹片的),還有糍粑,特別講禮節的主人,還會準備印粑(壹種用模具壓制的有餡的小餅)。吃濕茶,品嘗的是主人的鹵菜風味,感受的是主人的熱情好客。
張港的幹茶和濕茶,其實都不是茶。張港人之所以稱之為茶,是取“茶”的淡、薄之意,是張港人謙虛的說法。 張港的茶,最有特色,最有文化內涵的,要數曲米茶了。說它有特色,壹是它制作講究。曲米茶事先要將大米(也可以用小米、麥米)放在熱鐵鍋內爆炒,使米粒焦黃。再用涼水淘洗,除去焦糊的米粒和焦糊的氣味,之後放入開水中煮熟,再攤涼,以備享用。在這些工序中,關鍵的是爆炒和用水。爆炒要掌握好火候,時間短了,曲米茶無味,時間長了,米粒糊黑,曲米茶不能吃。用水要掌握好比例,水少了,就會煮成粥,那就不是茶了;水多了,煮熟的曲米茶就沒有充饑的作用。看似簡單的曲米茶,實為壹種烹調藝術。二是曲米茶的魅力。六七八月,“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當妳又渴又饑又累的時候,喝上兩碗曲米茶,頓時,口不渴了,肚不餓了,入不累了,神奇得很。曲米茶的確可解渴、解暑,還可充饑、解乏。三是曲米茶的吃法講究。有首民謠,足以說明:
張港人,禮行大,
火燒六月走家家,
進門喝碗曲米茶,
油鹽豌豆腌黃瓜,
鹹鴨蛋,酸腌菜,
還有香噴的火燒粑。
喝張港的曲米茶,必須與油鹽豌豆、腌黃瓜、鹹鴨蛋、酸腌菜以及張港火燒粑壹同品嘗。不然,不足以感受張港曲米茶的獨特風味。當妳喝到?
曲米茶的時候,當妳欣賞這首歌謠的時候,妳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發問:曲米茶怎麽曲米?火燒粑怎麽燒?油鹽豌豆怎麽焙?……當弄明白這些問題的時候,妳才會由衷地感嘆張港茶文化的精深與博大,感受到張港人的勤勞與豁達。
如今,張港的曲米茶、火燒粑已經走出了縣城,走進了省城,走向了全國。可以說,凡是有張港人生活工作的地方,都少不了這獨具特色的曲米茶、火燒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