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的味道》是壹本由[日]池波正太郎著作,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2,頁數:216,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江戶的味道》讀後感(壹):水墨畫式的美食記憶
《江戶的味道》是壹本敘述手法成功的記述故鄉美食的書籍。書中的食物可能是作者家鄉壹般家庭能夠吃到的平常食物,而因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中,讓讀者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故鄉、對故鄉人的愛與對故鄉食物的眷戀。
引用壹個很小的片段“既非橙子亦非蜜柑,橘子汁的味道要更濃壹些,更酸壹些,而且味道也更香。兩只腳伸進土腳爐裏,邊吹邊喝熱的橘子汁,小小身體壹下子就滲出汗來了。腳爐的溫暖和橘子汁的香甜令我感到有壹種說不出的幸福。”這個書中常見的敘述方式,如中國的水墨畫壹樣,既勾畫出了文中的“我”與美食(即使是簡單的橘子汁)的互動,又能夠高超的留白而讓讀者自己在腦中想象那個畫面,仿佛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得不說作者的書寫技巧非常巧妙又高超。
在這裏可以比較壹下不同形式的美食介紹的特點。首先想比較壹下網上的很多大胃王吃飯的短視頻,作為壹個吃貨,看到其他能夠吃很多食物的人也是佩服,網上的大胃王吃各類美食的視頻多集中表現在吃的動作,有時候簡簡單單的介紹自己吃的食物是怎麽做的或者在這個店裏有名的菜等特別少的信息,關註於吃的動作,從吃的動作表現食物的美味,但是不得不說,很多的短視頻中無法體現出食物的美味,更多的是讓人覺得這個人能吃或真能吃。央視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是比較有特色的美食節目,這個節目是通過視頻和解說,更多的調動了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的體驗,從而達到介紹美食的、文化的目的,帶解說的視頻因為能夠直接提供視覺沖擊,讓觀眾更加直觀的看到,也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眾的想象力。而圖書就不同了,好的圖書中作者文字構建的世界,就是壹個可以激起讀者想象的世界,因為圖書中可以使用的構建方式少,主要以文字和插圖等,就更加考驗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三者相比,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主要突出的重點也不太壹樣,受眾可能也不太壹樣,不需要排列那個方式更高級,但是我自己覺得讀書的過程能加能夠體驗到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江戶的味道》這本書就是壹個充滿美食質感的又有思鄉之情的書籍。
身臨其境大概是小說類書籍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了吧,通過作者的文字描述讓讀者感受到書中傳遞的主要思想對作者文字駕馭能力要求較高,《江戶的味道》就是壹本能夠讓讀者感覺身臨其境的書籍,閱讀體驗很好,值得壹讀。如果要品嘗書中的美食,有能力的讀者可以去到日本旅遊探訪,或者在網上找教學的視頻自己學習做。
《江戶的味道》讀後感(二):江戶的味道
江戶,今日的東京,在日本作家鈴木理生的《江戶時代的風俗與生活》中欣賞過,在紀錄片《江戶料理》中領略過,在壹本《現代日本史》中了解過,這是壹個已然逝去又被人懷念的時代,江戶每每被提及時都不會被忽略掉的是它的味道,所以《江戶的味道》壹書就這樣擺在了想要了解江戶風貌的我的面前。
《江戶的味道》來自日本作家池波正太郎之手,在這本隨筆中,作者講述的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我在第壹部分“味之歲時記”中看到的是與美食直接的碰撞,從水果到海鮮,接月份時節來排序並壹壹品嘗。在壹月的橘子中作者感嘆舊時習俗被現代社會拋棄時突然想到中國不也大抵如此嗎,兒時貧窮的新年裏那些生活的小細節,幸福微小反而更顯珍貴與難忘。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總是不經意喚起我的兒時記憶,回想起來也只有兒時的新年才會買壹箱桔子,全家人坐在暖烘烘的火炕上壹邊看著新年的節目壹邊剝桔子吃,即使貧窮限制了物質生活,過年的供品仍取最好的供上。在作者的筆下,詫異於我們明明處在不同國度不同年代,可是作者敘述的那些生活風俗讓我莫名熟悉,就像《小森林》曾經帶給我的感受壹樣。
江戶的味道在作者的筆下與故鄉、人情相牽絆,難忘不僅是因其美味,更是對逝去的舊時景象以及人的回味與懷念。煮小火鍋的三井老先生,對小銀魚感到抱歉的吉野先生,臨死時還想吃鹽烤香魚的歌舞伎演員市川猿翁。食物聯結記憶與情感,正應了那句“江戶的味道,就是故鄉的味道。”
在書的第二部分作者給讀者展示的是“江戶味道,東京精粹”,池波正太郎先生同他人以對話形式來講述與食相關的記憶,如此看來食物在這本書中並不是主體,倒更像是牽出過往歲月的引子,是集體對過去時光不再的無奈與留戀。
作者於書的第三部分跳轉至異鄉巴黎,尋著法國電影的印跡在此漫遊,食物自然是這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美妙存在,其間遇見仿若江戶風味的居酒屋甚感欣喜,在此尋找江戶時代熟悉的記憶,可即便相同的食物擺在面前,品嘗出的滋味怕也是大不相同了,畢竟物是人非,又或者物非人亦非,心境怎能相同呢。
整本書其實很薄,200余頁而已,就在這樣淡淡的講述與回憶中時光流逝了,書中所配插圖均來自作者之手,與文字所述的時代與氛圍相襯,依稀能想象到那個場景或畫面。作家佐藤隆介在書後壹段關於池波正太郎的解說很簡短,但卻從另壹個角度來讓我們更了解這本書的作者。
解說中有壹句話讓我莫名在意,出自高浜虛子的著名俳句“昨日接新年,平淡無奇年復年,日日緊相連。”
瘋猴勿殺20180412
]?L
《江戶的味道》讀後感(三):這般滋味
對於作家而言,靈感基本都是來源於生活的,而生活之中可以帶來靈感的事物多得數不勝數。通過美食寫壹個地域的風情文化、寫壹段當地的歷史,這是更直觀也更有味道的。人在壹天當中最輕松的時刻應該就是品嘗美食的時候,未必只有那些山珍海味才能夠帶來靈感,最能夠讓人記憶猶新的,往往是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接觸到的。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的特色美食,每當遠方來客人的時候,我們總會帶他們去品嘗這些小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給客人講解,客人往往吃得比我們自己都香,我想這就是我們常常忽略身邊事物帶來的美好。
雖然說在壹個地方的美食會得到傳承,但是經過長久的時間下來,有些東西還是會改變的。在這本書中,池波正太郎並沒有只寫美食,而只是把美食當作了壹種情感的寄托,他寫的是那個年代的人們在江戶的生活狀態。所謂“江戶”也就是如今日本的東京,那是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年代,人們的生活並不富裕,其實這在哪裏都是,我的小時候還沒有手機,每天只能回家吃飯,在往前幾十年就是在農村,能吃到些白糖都是極幸福的事了。
這本書就像是老人在給孩子講故事壹樣,隨著這些食物回憶起過去,雖然我們並不是很了解當地的文化,但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些許***鳴。這是作者的回憶,我們也有屬於自己的回憶,我們的童年已經不復存在,那些美食的樣貌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味道完全變了。每每想到童年的經歷,總感覺是那麽平凡,又那麽記憶猶新。過去生活並不富裕,反而讓人們更珍惜生活,味道是能夠在人類記憶中保存壹輩子的,只要品嘗到相似的味道,這些回憶就自動迸發出來。
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感到些許沈重,而讀完之後又感覺放下了許多,渾身都輕松了不少。回憶就像味道壹樣,有著酸甜苦辣,更多的時候我們品嘗的倒不是它的味道,而是當下的想法,我覺得我們應該珍惜每壹頓飯,因為我們終將會成長,過去的未必就不好,它們構成了自己如今的樣貌,每壹頓有意義的飯都來之不易。這就是吃飯的哲學,所以有的時候吃飯也並不輕松,甚至要用心去品味。
《江戶的味道》讀後感(四):昔日的味道 時代的挽歌
味覺是壹把鑰匙,能夠打開人的記憶,食物在齒頰回味,品嘗的卻是回憶。說到底,無論是秋刀魚的味道,還是夏日紅豆刨冰,食物帶來的都是情感的羈絆,讓人壹次次憶起逝去的美好。
日本著名的小說家,《真田太平記》的作者池波正太郎先生,同時也是壹位美食家,他把每天的三餐看得極為重要,老先生認為心情愉悅地用餐是保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池波正太郎喜歡美食,也愛寫飲食,但他並不著意展示食材和烹飪方法的造詣,而是用文字蕩開生活的漣漪,他筆下的食物極富生活氣息和季節感。
《江戶的味道》是池波正太郎記錄昭和時代的飲食記憶,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味之歲時記,按著季節月份以食物為主題串起飲食的樂趣;第二部分是江戶味道,東京精粹,池波正太郎與三兩好友對談閑聊,不經意間感慨消逝的味道;第三部分則是池波正太郎在巴黎偶遇的江戶味道,是生活之味並非完全是食物的味道。
池波正太郎出生在東京的淺草,經歷了戰後的蕭條,家裏的房屋也曾被燒毀。在參軍之初,他對食物也是極為挑剔,入伍之後沒多久胃就屈服了,茄子本是常見的食物,在那時也變成了不可多得的美味,說出:“這種東西為啥會這麽好吃呢?”。夏日的紅豆刨冰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冷飲,但紅豆冰要七錢貴壹些,兒時的池波正太郎則把紅豆餡放在刨冰裏,只花四錢便可享受同樣的味道,那是他兒時最清爽的記憶。戰後復員的他回到滿目瘡痍的家鄉,在街頭看到白鐵皮搭的屋子上用墨水寫著“冰”字的布旗,當刨冰在口中融化,他感到了壹種難以名狀的信心,刨冰使他第壹次心情開朗起來,似乎壹切都沒有改變。
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免讓人心生遺憾。小時候,鮮艷橙黃的橘子是池波正太郎最為期待的食物,特別是正月裏要將橘子供奉在神靈面前,讓他深信橘子是壹種難得的水果。隨著年歲增長,孩提時代的期待和欣喜便蕩然無存了。其實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何嘗不是,都說“年”的味道淡了,是真的淡了嗎,還是長大的我們早已沒有那份心情。
池波正太郎與好友聊天的過程,每個人也都註意到味道的變化。銀座“菊鮨”店主細井浩二就談到:問題是過度使用化學調料,完全沒考慮味道的個性。他也指出:懂得什麽季節該吃什麽食物的人,越來越少了吧。現代人都壹味追求新奇。
幸運的是,池波正太郎在法國小酒館感受到了江戶時代的居酒屋的美好,那種早已在東京消失的生活方式,於是他用文字為昭和時代唱起挽歌。
《江戶的味道》讀後感(五):是美食也是回憶
1868年明治維新後,明治天皇為鞏固新政權遷都江戶,江戶改名東京。這本《江戶的味道》, 是壹本關於美食的記錄, 也是關於當地風情的壹種描述, 通過當地的各種食物的描述中間穿插著當地的人情風物。 也是另外壹種不同的方式。
在眾多的食物之中, 總有那麽幾種是壹個人所鐘愛的。 而由於地區的不同, 每個地方也都有著不同的特色的食物, 這些食物或者是當地特有, 或者是做法獨特, 通過紙筆的描述,每壹種食物或者因為季節的不同,或者因為做法的不同, 都有著詳細的解說。
幼年的時候的壹些食物的回憶, 是如今不論怎麽去吃都沒有那個味道的了, 小時候特別喜歡春節那段時間廟會上的糖葫蘆, 紅彤彤的山楂,裹著透亮的糖紮在壹個稻草做的棍子上面, 那時候去廟會能買壹串糖葫蘆都覺得很開心了, 如今生活水平好了, 山楂做的糖葫蘆也不再那麽單壹, 種類和做法都多了起來, 只是再吃起來味道如之前那麽好。 不知心境和年齡影響了味道, 還是現在吃的選擇太多了, 對這些都不在意了。
作者池波正太郎筆下的江戶用食物做引子, 描述了時光裏的江戶的變遷, 書的開始介紹了很多食物內容, 而這些食物中又穿插著很多故事, 食物和回憶鏈接在了壹起。 之後作者寫了關於江戶的精髓的內容, 時光流轉裏, 更多的是關於往事的回憶。 之後作者寫到了自己在巴黎的經歷, 壹個人在異地的時候有很多的思念之前的味道, 並非那個食物多麽魂牽夢繞, 而是自己的那些回憶讓人不能忘記。
美食之於每壹個人都有著不壹樣的回憶, 好的壞了, 高興的、傷心的, 各種回憶交織起來組成了歲月, 時光流轉中,留下來的回憶就好像河流裏面的水滴壹樣,很普通,卻是時光的全部了呢。
想想哪壹種食物妳是回憶滿滿的呢? 每每吃到就會感慨。 以前的時候有過這種, 走大老遠去壹個地方專門為了吃到那個自己壹直心心念念的菜, 而關於這道菜裏的記憶也只屬於妳壹個人。 這本《江戶的味道》有沒有讓妳想起什麽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