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黃古林草席的黃古林草席小故事

黃古林草席的黃古林草席小故事

草席,俗稱席子、席爿、滑子、涼席、寧席、明席等,手工編織而成,是生活日用品。編席用的“席草”,最早以古林種植為最好。

席草在人工種植之前野生在南方沼澤地帶,但以寧波西鄉廣德湖壹帶為佳。據史載,1971年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草席殘片,證明草席的編織歷史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石器時代先民們用野生水草編制草織物,用以鋪地、遮陽。野生本草亦叫“燈芯草”、“虎須草”、“碧玉草”等,這是草席最早的雛形。另據明代寶慶《四明誌》記載,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古林人手工編織的草席與東北的人參齊名,已作為歲歲進貢的高檔禮品。

這野生草古代又叫“藺”。據傳,隋唐時代,廣德湖畔的壹個小村有壹位姓藺的農戶,在湖邊拔來野生水草精心培植,長成後織成草席鋪地而坐,人們稱此為“藺草和藺席”。這是藺草人工培育的最早傳說。而本地人工種植的本草與藺草有質的區別,本草有韌度、質地厚實,可做洋花席;藺草較軟,只能做機器席。現出口日本的榻榻米席就是用藺草機器織制的。

據明代寶慶《四明誌》記載,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古林草席已作為特產遠銷外地。至宋代,草席生產已具相當規模,古林成為全國草席的主要生產基地與貿易集散地,大量出口遠銷東南亞。至清代更加繁榮昌盛,清嘉慶年間(1790年),全寧波開設大小草席銷售店23家,且在全國設多家席店,據不完全統計,大約年產草席逾壹百萬條。到1932年,鄞西手工織席達15000戶,產量千萬條。

草席又稱為“滑子”,有壹個草席愛國的歷史故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趙構駐臨安,金兵長驅南犯,把趙構逼至寧波。浙東制置使張俊與金兵激戰於西鄉壹帶,為了智勝金兵,張俊了解到當地盛產的草席堅韌光滑,又見附近多是平滑的青石板,就命士兵向民間收取數千條草席,鋪覆在大路上。次日,金軍飛馬而至,待騎兵壹踏上草席,所有馬匹都被席爿滑倒,頓時人仰馬翻亂作壹團。埋伏在道路兩側的南宋軍民乘機追殺,大部分金兵被消滅,使這場用本地特產草席作武器的戰鬥大獲全勝。從此,草席被改稱為“滑子”,由南宋兵傳到北方,揚名南北。

解放後,各地為發展農副產品種類規模,邀請古林種植能手去各省傳授種植技術,以致現在全國各地都有席草種植和編織的草席。但受氣候、土壤與自然環境等客觀條件限制,各地種編的草席產量較低,質量難與古林抗衡。而在寧波地區,以古林生產的白麻筋草席最為上乘。 1954年4月下旬,周恩來總理指名要40條寧波古林生產的“白麻筋”草席,作為國禮帶到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大會,受到許多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喜愛,使古林草席再次飲譽世界。

日內瓦在瑞士,壹個美麗的國度,首都伯爾尼開滿鮮花,長滿綠樹。離伯爾尼20余公裏的日內瓦更顯得幽雅靜謐:遠處的阿爾卑斯山在陽光下泛著銀色的光芒,環抱日內瓦的湖水,湖畔棲息著壹只只水鳥。日內瓦的聞名緣於盛產蜚聲四海的瑞士表,更緣於這裏還有聯合國駐歐洲的總部。

1954年4月26日,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第壹次以大國的身份來此參加重要國際會議。

聯合國駐歐洲總部坐落在日內瓦市中心的壹座小山上,稱萬國宮,各個國家的旗幟鮮艷奪目。離萬國宮不遠,便是當年周恩來下榻的花山別墅。聯合國駐歐洲總部文化教育委員會主席皮埃爾·勒·羅阿諾,曾經對前去參觀的中國文化界人士說,周恩來是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至今我們這裏還完整保存著當年周恩來先生參加會議時的講話、照片、文字等珍貴資料,以及席床桌椅等生活用品,這些東西雖然年代已久,甚至紙張草席泛黃,但我們仍將作為永久性文物保存,並為此感到榮幸與自豪。

據傳,當年周總理在聯合國會議上將古林的草席親自贈送各國首腦,這些巨頭們看到草席後十分驚訝,既不是布類又不是人造化纖類,捏住手裏既軟又韌,後聽說是地上種出來手工編織的,都感到不可思議,對中國的草席嘖嘖稱奇。 翻閱1994年出版的《新疆文物》年刊合訂本,有題為《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幹屍的形成》壹文,詳述在唐代西州時期(約公元640年至8世紀後半葉),數以百計的吐番墓群中,所有屍體的安置方式與葬具葬式出乎意料,清壹色的用草席作為葬具。雖然年代久遠,但裸露可見的席筋和草邊仍頗完整,都是手工編織的。這些草席都是長江以南地區生產的席草,但是否是寧波抑或為古林生產,目前查無考證。

試想,當初江南草席與人參齊名,是皇上禦用的高級品,而1400年前新疆地區采用江南生產的草席作為葬具,且墓主都是富貴人家,他們壹生富貴,終老時也要享用壹條自己歡喜的席子。古墓的發現,再次有力地佐證,草席在1400年前的唐朝,已經具有廣泛的銷售範圍和相當高的知名度。

中國土生土長的藺草曾壹度東渡日本,日本人叫“榻榻米”。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徐福帶著數百童男童女從寧波達蓬山出海,他們裝著全國各地特產,也有古林草席,漂洋過海,登上了日本列島並定居下來。後來,他們在島上耕作、繁衍、種草織席……這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也有人傳說,在日本天平時代(約公元8世紀),藺草由中國的僧人從明州傳入日本,其中包括手工席機和編織材料與使用方法。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改良,日本人的席機已有所變化。筆者看到過日本友人寄贈的織席表演的圖片,日本所用席機木料橫直檔都是長方平型,木扣較厚重,壓扣很輕,將藺草編織後,整條席軟軟的立不起。他們只做單草小席,而且兩邊不塞草邊,使長短不壹的草橫觸在席兩邊。現在日本早已看不到織席了,大量榻榻米席等草制品是從海外遠銷過去。

1973年,鄞縣席草專家俞舜民從日本帶回“認祖歸宗”的36棵藺草,所奇的是,藺草很快在祖祖輩輩種草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成功引種12萬畝,迅速普及,鄞縣因此而獲得“中國藺草之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