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橫扇到七都吳溇,沿太湖“三十六溇、七十二港”,其實是壹條條南北向的小河道,每條河道兩邊,是壹個個村落,湖塘路就把大大小小的村落串連了起來,成了交通要道。沿湖塘路的每條小河上都有壹座被稱為“塘橋”的石橋,多為單孔橋,抑或是三孔石拱橋,風格迥異。
我家老宅緊挨著廟港老街,老街也是湖塘路。依稀還記得家門外就是廟港,河水清清,舟來楫往。獅子橋就在離家不到百米的地方,橋很老很小,斑駁的水泥粒子突兀在外,唯有壹對小石獅傲踞橋頭欄桿上,精神奕奕。橋邊原先有個水產行,裏面的地常年濕漉漉,裏面的人常年雨靴和皮褂子,走過門前永遠是那股讓人略感惡心的魚腥味。獅子橋南堍有間紅磚瓦房,聚集著壹群黑黝黝的中年漢子,他們是搬運裝卸工,個個壯實,除了給供銷社、糧管所等單位裝卸貨物,鎮區周邊人家造房子運磚運沙子什麽的,都要出錢請他們。寒暑易節,挑著扛著,走在壹條狹長的跳板上,有時候船身低,河岸高,跳板陡,每走壹次都是高危動作,他們時常喊著沈悶的號子,節奏壹致,壹步壹步艱難邁向岸上……
狹小的老街東西兩頭連著窄窄的湖塘路。我從家裏出發,過了半條廟港街,再走幾裏湖塘路,外婆家就不遠了。
獅子橋西面的壹座塘橋叫“蠡賢港橋”,相傳太湖壹帶曾是範蠡和西施攜手泛舟歸隱問道之地,遂以“蠡賢”命名。湖塘路在蠡賢港那裏多轉了幾個彎,因為那是壹片大村落。沿路的農家都有壹片曬場(稻場),不少人家還在曬場四周開辟壹點點莊稼地,種上蔥、大蒜之類的,裏屋燒豆腐,出門摘蒜葉,壹點也不耽擱壹道簡單美食的制作。用磚頭壘砌,上面放壹塊光滑的水泥板,這是每戶人家都有的洗衣板。板邊往往會挖口井,搓衣洗被時,“撲通”壹聲,吊桶下井,拉繩壹揚,吊桶在井水裏翻個跟鬥,壹桶水就滿了,再左手壹把,右手壹把,交替著將壹桶水拉上來。有用搓衣板搓洗的,有在水泥板上刷洗的,有雙腳在盆裏踩洗的,有些婦女力氣大,在水泥板上洗衣刷出的水花四濺,還能濺到走在湖塘路上的行人……
壹到夏天傍晚時分,湖塘路兩邊都是納涼的人,沿路人家早早潑灑壹地井水,水迅速被滾燙的地面吸幹,不用多少時辰,地面就轉涼了。那時,壹張竹床,可容納老老少少壹家子,還有坐折疊凳,小矮凳的,看哪裏涼快,往哪裏坐。大家話著家常,搖著蒲扇,談著新鮮事,還可以跟路過湖塘路的熟人打招呼。空氣中,時有壹縷縷花草香從屋前房後飄來,氤氳在長長的湖塘路上。
湖塘路每隔壹段距離都會有家雜貨店,做著方圓幾裏內農戶的生意。湖塘路上,常能看到與我年齡相仿的孩童,蹦蹦跳跳,三步並兩步地往小店去,手裏拿著壹個空瓶子。孩子們都喜歡幫家裏打醬油、沽黃酒,找的零錢就是自己的腳步錢,可買零食吃,哪怕下雨天,也照打不誤。那小小的人兒,撐壹把成人的大雨傘,穿上壹雙很誇張的雨靴走在湖塘路上,遠遠看去,顯得孤寥又覺得有趣。
“打多少錢?”
“打壹毛五分錢,剩下的五毛錢買紫酸餅”。雨停了,小人兒抱著醬油瓶,舔著紫酸餅,心滿意足地沿湖塘路跑回家裏。
走在湖塘路上,還能遇到賣冰棍的、換梨膏糖的、收小羊皮和兔毛的、做手藝的……賣冰棍的都是騎著壹個重磅自行車,後座是壹個碩大的木箱子,外面用棉布嚴嚴實實包起來。老遠就能聽到迎面或者後面傳來的:
“阿要赤豆棒冰?”
賣冰棍的會在某座塘橋邊樹蔭下站定,撐起車子,用木塊在箱子上敲打出有節奏的拍子。板音未落,從村子裏不斷地閃出跳出壹群小孩,圍著冰棍箱子。幾個買了冰棍的,高舉著還沒剝掉包裝紙的冰棍慢慢擠出人群,迎來壹片羨艷的目光。沒錢買的占大多數,都眨巴著眼睛,咽著口水看著別人。關系鐵的,還能分到壹角冰涼,或者讓他舔幾下解解饞。
偶爾,我也能在半路上買個冰棍吃。吃得很慢,腳步卻要加快,以便到了外婆家還能有半塊沒吃完,好讓村子裏的小夥伴們也羨慕壹陣,還會產生壹種城裏人到鄉下的優越感。實在是冰棍化得太快,必須及時吃掉,那殘留的冰棍棒子也要咬在嘴裏,“咬啊咬,咬到外婆橋”。
走到五徐港時,我常要在橋邊石頭上坐坐,每回總能聽到壹戶人家堂屋門楣上的廣播,播著歌曲、天氣預報,有時會穿插壹些大隊裏的通知,其他就是插秧、施肥之類的農事提醒,還有每天定時播出的廣播劇。似懂非懂地聽壹陣,穿過湖塘路邊上的壹片菜地就能到外婆家了。菜地廣袤,三面被桑林環抱,阡陌交通,溝渠縱橫。走在長滿野草的田埂上,微風拂面,腳管擦著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發出細微的“唰唰”聲。壹畦畦菜地錯落有致,大青菜、香青菜、菠菜、韭菜、大頭菜、黃瓜、冬瓜、南瓜……各類蔬菜四季輪流,青色、翠色、黃色……各色濃淡相融。幾個農民散布在田間地頭,施肥的、澆水的、除草的……遠遠看去,每壹個人的動作都是那麽質樸優美。
半個小時的湖塘路,每次都能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新鮮有趣。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出門便是閱歷,湖塘路也成了我兒時的壹本“社會百科書”了。
如今,和湖塘路平行的有沿湖路和230省道延伸線,道路寬敞平坦,車水馬龍。隨著人們出行方式的改變,走湖塘路的人越來越少了。長長的湖塘路就像壹個退出喧鬧舞臺的演員,帶著好多演繹過的故事,靜靜地、默默地關註著嶄新舞臺的變遷。
湖塘路悠悠,悠悠湖塘路,壹直在我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