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求壹份西北的美食介紹!

求壹份西北的美食介紹!

西北的食物大多樸實無華,更多的是用來填飽肚子的。這與西北地區比較艱苦的生活條件有關系,更與西北人憨厚樸實的性格有關系,西北食物面食居多,菜以肉為主崇尚肥厚濃烈,當然,近些年來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有向清淡發展的趨勢,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的豪爽氣概還是為人們所崇尚的 。我雖然生長在西北,但也沒有機會走遍西北,更不敢說吃遍了西北的美食,我只是想把把西北比較著名的美食介紹出來和大家分享。壹, 牛肉面

牛肉面的發明權屬於壹位叫馬保兒的回族廚師,清朝人。在蘭州,牛肉面牛到什麽程度妳只要看看牛肉面館裏攢動的人頭就知道了。在蘭州,壹些比較有名氣的牛肉面館都是定點供應,如果妳錯過了飯點,對不起,請換別樣。

牛肉面講究壹清二白三紅四綠。清是湯清,白是面白,紅的是辣椒油,綠的是蔥花。這是從觀感上說的。從口感上說,面要筋道,湯要純厚。拉面是壹門手藝,雖然跟師父學個兩三天也能到外地去開個飯館蒙人,但壹個好的拉面師,沒個兩三年是出不來的。拉面要“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壹遍揉”這是力氣活,後面就是手藝了,面拉出來講究粗細均勻,最細到頭發絲,最粗到筷子頭分成毛細,細,二細,三細。還有寬面,韭葉。就看妳好那口了。以前,為了讓面更加筋嚼就在揉面時往面裏加壹些蓬灰,後來不知道哪個聰明人發明了牛肉面專用的高筋面粉,於是大多數的面館都采用高筋粉來做牛肉面,省卻了加蓬灰的麻煩,因為加蓬灰也是手藝活,加少了不行加多了更不行。這兩年時興返璞歸真好多牛肉面館的招牌上都添上“蓬灰”兩字以示裏面賣的是正宗是傳統。個人的感覺,其實兩者幾乎沒有差別,加蓬灰不是目的,目的是面怎麽能筋道。如果妳在某家面館裏真吃出蓬灰味兒來那我也只能道壹聲同情了。會吃牛肉面的人端過面來往往先喝壹口湯,便知道這牛肉面地道不地道。牛肉面的精華大部分在湯裏。牛肉面世家如果分家兄弟們最看重的往往就是那壹鍋湯。熬湯時常選用草原上出產的肥嫩牦牛肉或黃牛肉,加大塊牛頭骨和腿骨,再按比例加入牛肝湯和雞湯,在特大罐形鐵鍋內熬成即可,則肉湯氣香味濃,清亮澄澈。食用時只選用清湯,加入清煮蘿蔔片和調味料。到這裏,壹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已經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找張桌子坐下大快朵飴了。壹方水土滋養著壹方的飲食,現在幾乎找不到沒有牛肉面館的城市了,但這些面館中真正稱得上正宗的,可謂寥寥。我得家鄉離蘭州不過幾百裏地,但總也吃不出蘭州牛肉面得味道來。清代的張澍有壹首詩中寫道“雨過金城關,白馬激霤回。幾度黃河水,臨流此路窮。拉面千絲香,惟獨有壹絕。美味難再期,回首故鄉遠。日出念真經,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嘆息,只盼牛肉面”。

二,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起源於陜西,濫觴於西北。現在是秋季,羊肉性溫現在正是吃羊肉泡饃的好時候。西北人在秋冬季節壹般是將羊肉泡饃當早餐吃,早上吃壹碗羊肉泡饃,渾身上下暖洋洋的,壹整天都精力充沛。早先羊肉泡饃都是秋冬季節賣,現在好像壹年四季都有的賣,不過火旺的人最好夏季不要吃,容易上火。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牛羊肉洗切幹凈,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壹種白面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裏放壹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叢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制作而成。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裏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壹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有的人喜歡邊吃泡饃邊吃蒜,可能別有壹番風味吧,我個人是受不了那個蒜味。

以前,會吃羊肉泡饃的人到店裏去往往高喊壹聲“老板,肉肥湯肥啊。”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講究健康飲食了進得店去往往喊壹聲“老板,肉瘦湯肥啊”。可見無論肉瘦肉肥,湯是壹定要肥的。所謂湯肥,就是湯裏多加壹些羊油。熱氣騰騰的羊肉泡端上來,把鍋盔掰開方進去,甩開腮幫子就享受吧。用西安人的話說“美地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