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以玉米為主食,偶爾吃大米、小麥、青稞、蕎麥、馬鈴薯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用石磨把玉米磨成粉,用篩子把玉米的外殼去掉,分成三種。外殼壹般用作牲畜飼料,粗玉米顆粒可以與大米混合在壹起煮,或在鍋中煮成粥,然後與細面粉混合在壹起煮。玉米面還可以用來煮甜酒和蒸粑粑,而玉米還可以用來制作酥脆的利馬酒、制作糍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人壹般習慣在日食時吃三餐。早餐吃面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吃晚餐,以玉米為主食。煮、蒸、烤、烘等方法常被用來制作米飯、烤餅、面條、面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很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蔔、大頭菜、青菜、大蔥等。此外,他們還經常采集木耳、香菇、蕨菜、苦菜和胡椒。
普米族人壹般以家畜和家禽為食,作為他們的肉類來源。常見的有豬、牛和羊肉,並能制作酥油、奶糕等奶制品。肉經常被烹飪和烘烤,不習慣油炸食品。普米族擅長用風腌制法將豬肉制成五花肉或臘肉,最著名的是琵琶肉。制作方法是:將宰殺後的豬取出內臟,去掉所有骨頭,在豬肚子裏撒上鹽和胡椒,然後放入豬肚子。
縫合和風腌,就成了完整的臘豬,外形酷似琵琶,所以又叫琵琶肉,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通常,當我打獵回來時,我經常可以吃到黑熊、野豬、麅子、巖羊、野雞等野生動物。肉很容易煮和烤,我不習慣油炸。餐具是壹種獨特的勺子、木碗和盆。1949之後,普米族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內地的交往日益頻繁。大量來自內地的日用品被運往普米族地區,普米族人廣泛使用瓷器和塘瓷餐具。
普米地區的許多種核桃樹,除了生吃核桃外,大多被榨成油用來炸粑粑和點燈。此外,青刺果在4月和5月采摘,曬幹,磨碎,蒸熟,用榨油機榨油。豬油、黃油、羊油等。,被廣泛食用。牛羊油用於煮甜酒或做壹些祭品。普米族人每年宰殺壹到五頭肥豬食用,通常在節假日宰殺牛、羊、雞、鴨等家禽。
普米族人特別尊敬老人,對老人照顧有加。在普米山寨,70歲以上的老人通常在床邊有壹個放食物的木櫃,裏面放著各種各樣的食物。寨子裏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都要給寨子裏的老人送禮。出嫁的女兒每年農歷正月初二祭拜父母,獻上美味佳肴和美酒;家裏有人出去做客,想在老年人的宴會上帶回壹頓飯;家裏的黃酒開了,妳得給老人放壹壇;殺豬時應為老人割去裏脊肉;要做燕麥片炒面,先給老人放壹袋。孫子去市場探親回來。我想給老人帶些糖果和煙草。這種保持了幾千年的習慣也讓老年人少食多餐來調節食欲。
普米族熱情好客。每當親戚和朋友來訪時,他們總是被引導到餐桌上,端上酥油茶和炒面,然後端上熱氣騰騰的牛肉、羊肉和豬排,再加上壹碗由洋蔥、大蒜、胡椒、辣椒和香椿混合而成的酸辣湯。主人殷勤地陪伴他們,只有當客人吃飽了,壹家人才能開始吃飯。普米族兼具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特點。
對於普米族人來說,喝茶和吃飯壹樣重要。如果妳壹天不喝它,妳會感到不安甚至頭暈。普米族人習慣每天喝三次,早上壹次,中午壹次,晚上壹次,有些人甚至在睡覺前喝壹次。日常茶有很多種,如酥油茶、油茶(用熟豬油泡茶)、鹽茶、米茶(用爆米花泡茶)和核桃茶。習慣用角盛酒或用竹筒吮吸。
過去,十三歲以上的男人都抽煙喝茶。每個人都有壹個茶壺和壹根煙桿。無論走親訪友、農耕放牧,只要休息,他們就拿出煙桿抽煙,拿出茶壺泡茶。
常喝白酒、黃酒和著名的蘇裏瑪酒(甜酒)。蘇裏瑪酒多以優質大麥為原料釀造而成,大麥濃郁醇厚,甘甜潔凈,是饋贈賓客和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