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壹方水土養壹方人?,我國地大物博,北方比較幹旱,而南方則水分充足,同時南北方的風俗習慣也極為不同,這樣也就造就了南北飲食差異的問題。我國北方人普遍愛吃面食,南方是喜歡稻米,北方人愛吃面條,南方人愛吃米粉,這些主食類大家相互還能接受,擔憂壹些南方的美食,北方人真是吃不習慣,下面就來看看南方人愛吃的5大美食,北方人吃壹次就夠,感嘆南北飲食差異。
1、肉粽子
粽子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北方的粽子壹般都是江米加紅棗、豆沙的,也有高粱米加紅棗,蘸著白砂糖,好吃又解饞,但是粽子到了南方,就變成了肉餡了,吃起來還是鹹味的,還有的是用臘肉、火腿做的粽子,味道更是口重,現在到了南方沿海城市,還有用海鮮做的粽子,這讓吃慣了江米粽子的北方人為之壹驚,吃壹次海鮮肉粽子就夠了,真心不想再嘗試了。
2、肉湯圓
湯圓在我國歷史也非常悠久,據記載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壹種新奇食品,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北方把湯圓稱為元宵,是以餡為基礎,江米面粉為外立面的制作工序,壹般都是豆沙、芝麻、棗泥做餡料,這也符合歷史湯圓的做法。但是湯圓在南方就被創新出各種做法,有的是用牛肉、豬肉做餡料,那口味真是北方人接受不了,顛覆了過年對元宵的記憶。壹個小小的湯圓,竟被南方人改良成的肉丸了。
3、魚腥草
魚腥草是壹種生長在南方的植物,應搓揉後有壹股魚腥味,被稱為魚腥草,這種植物據史料記載在我國早就出現過,年越王勾踐做了吳王的俘虜,臥薪嘗膽,回國的第壹年就碰上了罕見的荒年,百姓無糧可吃。靠著這小小的野菜百姓渡過了難關,因特有的味道,便被勾踐命名為魚腥草。現在在南方各地都有食用魚腥草的習慣,北方人第壹吃到時真是接受不了其味道,南方朋友還把這種食材涼拌著吃,真是感嘆口味如此之重。
4、酸筍
《海槎余錄》中錄有壹段海南島上所產酸筍的文字,酸筍大如臂,摘至用沸湯泡出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縷如絲,醋煮可食。可見酸筍在我國也早就被腌制食用,如今在廣東廣西等地,鄉下家家戶戶都會腌制,在廣西吃米粉時,要是沒有酸筍的點綴,這碗米粉就像是少了靈魂壹樣。當北方人第壹次吃到酸筍時,直接被其味道給震驚了,酸味中隱約還有壹股臭味,真是讓人難以下咽,就像第壹次聞到老北京的豆汁壹樣,那味道真是酸爽無比,壹時半會北方人真是接受不了南方人愛吃的酸筍。
5、醉蝦、醉蟹醉蝦、醉蟹是南方上海、江浙壹帶的壹道傳統名菜,顧名思義就是用活著的小蝦和海蟹腌制,然後直接食用,碗裏面的蝦還在活蹦亂跳,夾起來直接放入嘴中,據說味道極為鮮美,南方人非常愛吃,但是北方人第壹吃時真是不敢動筷子,生怕活蝦紮到嘴,而且還擔心沒有煮制的生蝦蟹的衛生問題,畢竟生吃海鮮時非常危險的,好多病菌都沒有經過高溫去除,以前就總聽說吃生魚片導致體內生長了寄生蟲的例子。北方人只能感嘆無福消受了。 話又說回來,正如上面開頭所說,我國地大物博,飲食文化必然有所差異,好多北方人愛吃的美食,南方人也是吃不習慣的,就比如到連東北,萬物都可以蘸大醬食用,京津冀的豆汁、面茶也是讓南方食客壹驚。新的事物都是需要時間慢慢適應的,小編在廣東待過兩年,那時部隊早餐總愛吃炒粉,那叫壹個讓我這個北方人不習慣,後來退伍幾年後,又吃到炒粉,感覺又回到了部隊的時候,頓時思緒萬千,也不覺得炒粉不好吃了,現在時不時還會吃上壹次。